一张蓝图绘到底
——咸安区官埠桥镇调研记
本报记者 饶敏 吴文谨 通讯员 沈希 张练

  岁月如梭,似淦河碧波,奔流不息。

  当时间跨越10年,奋斗的官埠故事,汇成了涌动的时代大潮。

  今年4月,咸安区官埠桥镇再度蝉联全市“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十强乡镇”,其综合目标考评,更是连续十二年被咸安区评为优秀等次。

  “我们的制胜法宝,就是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干到底。”官埠桥镇党委书记张文彬说,不论形势怎么变、任务怎么变,官埠桥镇作为对接武汉的桥头堡、转型发展的增长极、融合发展的试验区、公园城市的先行区、幸福家园的示范区的目标追求从未改变。

  一张“规划图”,绣出十年风景

  沿桂乡大道向北,驶入桂乡东路,眼前豁然开朗。

  桂乡大道、官埠大道、银湖大道,架起集镇骨骼;发展路、政通路,组成集镇血脉;格调一致、整齐划一的鄂南民居风格建筑,充实着产城一体的肌理。

  城与乡的界限,在这里变得模糊。置身其中,仿佛看到了比照中心城区建设的高标准,又仿佛看到了小城镇特有的精致婉约。

  但在十年前,许多人眼中的“官埠”,只是一条逼仄、破落的东旭街,集镇常住人口不足1000人,天一黑,路上就见不着人了。

  2014年,官埠桥镇依托梓山湖片区市级规划,编制张公片区控制性详规,为这片4.02平方公里区域发展定下标准,涵盖产业布局、路网规划、房屋层高及立面风格等等。

  自此,该镇连续几届党委政府坚定地沿着这套标准推动集镇建设,并衍生出一套摒弃政府“大包大揽”,发动群众“共同缔造”的新模式,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验收、统一奖补。

  “房屋周边公共区域的建设,由群众出一半、政府奖补一半。”该镇纪委书记沈强介绍:“这样的模式很受欢迎,在2019年掀起了高潮。”

  “共建”不仅为政府节省下一半的资金,还调动起群众参与度,大家自发遵循同一套建设标准,自发爱惜公共设施、维护公共秩序。人行道、路沿石、停车位……每一处细节,都凝聚着人民群众的力量。

  如今,新修的张公大道沿线建设、东旭老街的升级改造,还在沿用着这套标准与模式,顺利推进。

  这些年,各级先后在该镇范围内投入数十亿元用于道路、管网、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充实的“血脉”和“肌理”,推动着人口与产业“双集中”发展。

  大量市场主体进驻、商业气息活跃,形成了别具特色的餐饮夜市,浓浓烟火气,一直辐射到周边多个乡镇、街道,仅张公集镇吸引的常住人口,就超过了10000人,是十年前的十倍。

  一群“合伙人”,迸发蓬勃生机

  张公工业园必晟纸业的车间内,公司老板周斌化身抖音主播,朝着全体员工声情并茂地讲授他原创的“点滴管理”课。

  周斌是贺胜桥镇人,早年间干过外企管理,在热敏纸行业颇有知名度。2014年,他响应政府返乡创业的号召,投资1200万元成立必晟纸业。

  十年下来,周斌在官埠已累计投资超过4000万元,企业营业额也保持着每年20%以上的增长。去年,必晟纸业正式入规。

  “政府既把我们当成‘座上宾’,更把我们当成‘合伙人’。”周斌说,除了技改投资,当“主播”也是他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对外拓展市场的新尝试。

  从2018年起,严格控规的官埠桥镇不再新批工业用地,工业要发展,就只能在“螺蛳壳里做道场”,推动企业转型发展,提质增效,以“亩产论英雄”。

  鄂南新华印刷厂,同样是官埠桥镇的“合伙人”,2015年时,该企业年营业收入尚不足1500万元。而到了去年,在厂房面积“纹丝不动”的情况下,该企业营业收入达亿元以上,利税年均增长100万元。

  传统印刷企业想实现跨越式发展,背后必然是技术上的重大提升。就拿近三年来说,该企业用在设备上的技改投资就已超过5000万元,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并在2022年至2023年,先后获评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有限的空间,更能够激发向上的生长,就好像大浪淘沙,留下来的,都是‘金子’。”镇长余乐介绍,截至目前,全镇20家工业企业中,规上工业企业占18家,包括8家高新技术企业、4家专精特新企业。

  去年,官埠桥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91亿元、工业产值28.46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均位列全区乡镇之首。

  (下转第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