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元一赤壁学校:
上好思政这门课
本报记者 朱亚平 通讯员 柯雨彤 陈荣

  1 大学牵手中小学

  6月30日,华师元一赤壁学校联合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了“七一”主题党日活动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联盟”启动仪式。

  “七一”主题党日活动中,华师元一赤壁学校联合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全体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铭记党的峥嵘岁月,歌颂党的丰功伟绩。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联盟”启动仪式上,华师元一赤壁学校同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所长万美容向华师元一赤壁学校授牌,表明双方合作向纵深推进,携手共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联盟学校。

  华师元一赤壁学校将两个活动一起开展,有着深层次的思考。

  华师元一赤壁学校负责人认为,教育的初心和使命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思政课的核心是立德树人,培根铸魂。两者不可分割。

  其实,早在3月27日,华中师范大学、华师元一赤壁学校就举办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座谈会。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邵莉莉,华中师范大学校团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薛惠和学科思政研究生李志阳参会并为初高中团员上思政课。

  座谈会上,就如何有效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链接,大手拉小手,实现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共同育人等问题进行了磋商讨论。并讨论了《华中师范大学和华师元一赤壁学校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衔接方案》。

  2 大中小融会互通

  怎样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的衔接?华中师范大学、华师元一赤壁学校共同探索“三步走”。

  第一步,构设合作共同体。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将华师元一赤壁学校作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并挂牌。双方携手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包括育人主体共同体、课程建设共同体、资源整合共同体、组织保障共同体。

  第二步,构筑“大师资”支持体系。建立党委书记为第一负责人的领导体制。成立以校党委书记为组长、学生成长中心负责人、德育副校长为成员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小组”,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进行全面指导。

  第三步,建立定期互访机制。华师赤壁学校定期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华中师范大学跟踪培养,请华中师范大学帮助华师元一赤壁学校择优培养小小宣讲员,一年培养3至6名宣讲员。请华中师范大学院长、书记、思政课教授、博士生、研究生来华师赤壁学校进行专题座谈会、上团课、讲思政课等大中小学思政课程衔接活动,一年3至5次,持续三年。华师赤壁学校为华中师范大学思政课实习实训提供便利条件。

  这种共同探索,并不是第一次,时间可以回溯到三年前。

  三年来,华师元一赤壁学校同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合作开展多轮党建课题研究,形成了《民办学校党建工作创新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研究成果。

  这些研究成果使华师元一赤壁学校的党建工作实现了科学化、信息化、品牌化的创新模式,保障了学校党建工作为教育教学聚势赋能,被市委组织部确定为“三新”组织党建示范点,被市教育系统评为“红旗党委”。

  3 一体化协同育人

  大中小融会互通的目的,是为了一体化协同育人。华中师范大学、华师元一赤壁学校开展了深度实践。

  实行课程体系整合。建立从小学到大学各个阶段相衔接的思政课程体系。确保课程内容在不同学段有序衔接,形成螺旋式上升的知识结构和价值引导。依据新的教育目标和学生认知特点,编写和定期更新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思政课校本教材,以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机衔接。

  创新“大课堂”模式。以小课堂引领创新,以大实践丰富教学,探索构建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体,以“拓展课堂实践教学”和“加强学生课外教学实践”为两翼的“一体两翼”教学模式,实施“一课一特色”行动,推进实践教学与科技创新、劳动教育深度融合,通过组织思政课教师重走红军长征路等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研学旅行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责任。

  拓展“大平台”资源供给。在两校营造浓厚的思政教育氛围,举办相关主题文化活动,如演讲比赛、辩论赛、主题教育周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网络课堂、在线资源库等,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体验。构建符合思政教育特点的评价机制,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还要考察他们的思想道德发展和实际行为表现。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采取一对一、一对多、教授讲学、专家讲座的方式,对华中师范大学本科生和华师元一赤壁学校的教师进行专业培训,鼓励采用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体验式学习等多样化和互动性强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提升他们在思政教育方面的教学能力和研究水平,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