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十六字治水思路 筑牢陆水源生态屏障
——通城县统筹推进流域综合治理纪实
通讯员 吴义明 吴清龙 杨波
省水利部门在“农村供水规范化示范水厂”龙潭水厂调研
通城县水利部门举行节水知识大赛
通城县组织开展洁河活动
  碧波荡漾的铁柱河湿地公园

  核心阅读

  3月14日,新时代十六字治水思路提出十周年。当天上午,通城县直机关干部与社会志愿者一道,开展热火朝天的洁河活动。在长江一级支流隽水河两岸,数百名“红马甲”挥汗清扫,“小红帽志愿者协会”“绿水青山协会”会旗飘扬。过往群众或主动加入,或纷纷拍照转发。

  “要以新时代十六字治水思路为指导,坚持问题导向,注重源头治理,强化科学监测,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在省水利厅召开的河湖长座谈会上,通城县委书记、县级总河湖长刘中英的典型发言,引起大家共鸣。

  近年来,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长江中游重要水源涵养地与生态屏障的通城县,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代治水思路,统筹推进流域综合治理,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幸福河湖,牢牢守住流域安全、生态安全底线。

  节水优先 集约用水

  通城无任何客水过境,重大控制性水源工程较少,节水成为全县干群共识。通城县充分发挥工程、改革和宣传作用,打好节水组合拳。

  2023年,通城县投资5000万元,实施东冲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作为全县灌区改造的最大项目,首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节水管理,建设用水量监测及信息化等工程,打造“节水高效、设施完善、管理科学、生态良好”的现代灌区。项目建成后,可形成配套齐全的骨干灌溉体系,每年减少渗漏损失量264.7万立方米,有效改善灌溉面积1.2万亩,恢复灌溉面积3万亩,新增灌溉效益854万元。

  “强化农业节水增效,我们必须要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特别是水利信息化的作用,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通城县水利和湖泊局党组书记、局长黎记明说,灌区改造、信息化建设等一批工程,为通城节水提供了坚实支撑。

  与项目建设同步的,是推进改革节水。按照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决策部署,通城县推进农业用水方式由粗放式向集约化转变,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取得实效。加强组织管理,成立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领导小组,明确目标任务及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加强宣传引导,为推进改革,县水利、发改等组织用水管理单位、用水合作组织等,近三年进行专题培训及技术指导讲座20多场次,并定时召开会议,采取解读政策、算账对比、上门宣讲、典型引导等有效手段,让群众弄懂政策,形成节水共识。2023年,通城县顺利完成4万亩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任务。农业水价形成机制。

  工业节水也在稳步推进。通城已建成平安电工、福人药业等一批节水型企业,每个企业较建成前平均节水率达到23%。

  开展宣传促节水。通城每年举办节水宣传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等活动20余场。2022年,通城遭遇百年一遇的旱情,节水宣传产生了良好效果。通过采取线上和线下、传统与新媒体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节水预警和宣传。累计发送节水短信20余万条,发布节水短视频30余条,广大群众节水意识持续提升。当年7至10月份居民用水量同比下降8.6%,让宝贵的水资源得以持续应对旱情考验。

  空间均衡 科学调配

  “下得急、去得快、留不住、看得见、用不上”。这是通城老水利人总结出的通城降雨特点。如何应对?只有做好“空间均衡、科学调配”水资源这篇文章。

  2023年,通城县龙潭水厂获评全省“农村供水规范化示范水厂”称号,成为通城县科学调配水资源的典范工程。龙潭水厂是通城县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的重点水厂,总投资6630万元。水厂实际日制供水9600吨,其中供四庄乡、沙堆镇7100吨、供城东新区2500吨,惠及沿线10余万人,彻底改变了当地农村供水覆盖面小、水质差、保证率低的状况,补齐通城东线农村饮水安全短板。

  均衡水资源的空间布局,水利工程是坚实支撑。正在实施的重大引调水工程引青济隽工程,可谓大手笔。工程以青山大型水库为水源,新建输水干线23.9公里,建设日供水规模10万吨水厂。2024年工程已纳入省市重点项目库,总投资20.6亿元,计划工期四年。项目建成后,将彻底改变通城县的供水格局。

  按照“巩固成果、稳步提升”原则,全力建立“建得成、管得好、用得起、长受益”的农村饮水安全供水机制,通城县科学制订并稳步实施《农村供水水质提升三年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3年,投资700余万元用于饮水安全提标升级,改善2.3万人饮用水状况。

  2023年,通城县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受到各级充分肯定:2月8日,水利部防御司赴通城调研抗旱工作,充分肯定通城经验;2月21日,作为两个县级水利部门之一,通城县在省水利厅水旱灾害防御会上作经验交流发言;12月12日,县长杨修伟在全省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工作推进会上作典型发言,介绍通城抗旱保供水经验。

  实施应急抗旱四大水库群连通工程,全县各中小水库互连互通,相互支援和调济;实施新建鹰咀岩中型水库等重点水源工程,集防洪、灌溉、供水和生态等功能于一体;实施农村安全饮水提质增效工程,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通城正以改天换地的气魄,让水资源分布更均衡、调配更科学。

  系统治理 统筹施策

  新时代十六字治水思路,关键点在于“治”。通城县委县政府对此有清醒认识。

  作为山区城市,县内四大水系仍不具备完善的“上蓄、中拦、下排”防洪减灾体系;四大河流堤防防洪标准偏低,没有得到根本整治;城镇人口快速增长,造成城区河段侵占、淤塞,排水不畅,导致城市内涝问题突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进行系统治理。

  2023年,通城县发布《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方案》,全县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分“两步走”:第一步,用1年时间,集中力量建设2个试点示范区;第二步,在全县四大流域片区的其他乡镇区域,全面推广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2023年底,投资1100万元,实施四庄、枫树、水兴等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工作全面拉开,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朝“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目标迈进。

  河湖长制是实施系统治理的重大制度创新,通城县不遗余力推进河湖长制既有名有实,又有能有效。出台并严格执行《通城县河库长制问责办法》。2023年县乡村三级河湖长开展徒步履职巡查11456次,发现并解决问题298个。完善“河湖长+检察长”“河湖长+法院院长”协作机制,依法严厉打击破坏水域岸线、污染水源等违法行为,共同打好碧水蓝天保卫战。部署开展“迎春行动”“清流行动”“清四乱”和“清固废”等专项整治行动,累计拆除涉河违章建筑及障碍物131余处3320平方米,水库拆围9.98万平方米。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经常性与突击性、域内和跨域”多种形式,组织乡镇、公安、自然资源、林业、环保等监管部门,对全县主要河流和支流开展日常巡查,对非法采砂洗砂、滥采乱采等行为依法打击。

  “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新时代河湖生态图景正在通城大地铺展开来,亲水、爱水、护水正日益成为全县群众的自觉行动。

  统筹考虑全县自然特征、水情特点、水网建设需求,以隽水等重要河流为纲,以境内水库等为脉络,以幕阜山水源涵养为重点,以数字“四预”调控为手段,织网强结,形成通城县 “三屏护源、五河通脉、七库统配”的现代水网主框架——投资200余亿元的通城现代水网规划,正为系统治理水问题提供高起点、高标准、高效能、高质量的解决方案。

  两手发力 同向奔赴

  从水的公共产品属性出发,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和市场机制,提高水治理能力的保障,是新时期治水工作必须始终把握的基本要求。在两手发力方面,通城县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政府与民间携手,同向奔赴,共奏治水兴水欢歌。

  坚持两手并重,提升治理成效。全面完成“一河(湖)一策”编制、河湖及水利工程划界确权工作,着力构建水生态空间和水资源产权清晰、多元参与、保护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至2023年,完成县乡管河流堤岸绿化近百公里。累计投资16.8亿元,积极推进陆水河(通城段)治理等工程建设,7个乡镇污水处理厂、铁柱工业园污水处理厂和城市污水处理厂建成投入使用,全县入河湖水质显著改善。

  引导激励民间资本参与。通城县城区河道生态治理PPP项目,是全县第一个投资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项目总投资5.19亿元,覆盖城区面积11平方公里,生态治理15公里河道,在沿途配套节点景观和绿化8.37万平方米,新建隽水河、铁柱河两座湿地公园。

  “这才是通城河流的颜值担当!真是人在画中游,春水船如天上坐。”在隽水河湿地公园打卡的一位吴姓网红,发文点赞,并盛情邀请外地客人来体验通城湿地公园之美。

  践行“五共”理念,积极引导群众参与河库治理。选聘4名企业河湖长和10名民间河湖长,引导绿水青山志愿者协会、护水小卫士、百丈潭水源保护与生态促进会等公益队伍500余人,投身爱水护水节水志愿行动中。2023年,通城县河湖长制办报送的《汇聚公益志愿力量 共同缔造幸福河湖》获评全省十大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