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已经过去了,但关于春节的热闹回忆,依旧记在心底。尤其是乡里正月一大早,为了早早吃到美味,小孩子们就坐在炉灶旁边,看着大铁锅在烈火的烘烤下“滋滋”地冒着热气,锅盖在水蒸气的作用下一上一下“”作响。
半个小时后,火苗虽已熄,但余温还高,锅里的米饭在余温的炙烤下,愈加喷香,沉淀在锅底的部分在高温的炙烤下,便形成了锅巴。
终于开饭了,每个人都是满满的一大碗饭,除了那一碗饭,我们几个“馋猫”更关心锅底的锅巴,等到一碗饭吃完,锅里基本已经见底。小孩子们围着大铁锅开始铲锅巴,除了馋它的香脆,最主要的是用柴火烧足后,少了水分的锅巴,极有嚼劲,有了这样的“硬”东西,孩子们可以直接装在兜里当零食。
尤其是祖辈的年代,日子过得紧巴,为了填饱肚子,锅巴很受大众欢迎。以前农村,农忙没有时间做饭的时候,会将大灶锅巴用开水泡泡当饭吃。家里条件好的,再挖上一勺猪油、半勺盐,拌一拌,就是人间的美味佳肴了。
那时有个不成文的规定,饭刚做好时不能先吃锅巴,因为常听大人们说:“开饭后,不能铲锅巴,这样不吉利,寓意家底会铲光,这一年都要过穷日子,尤其是在走亲戚时这事绝对不能做。”现在细细想来,这是人们对幸福生活的一种向往,要懂得节约粮食,知道礼貌,这也是对小孩子们的一种教育。
锅巴肉片是以猪里脊肉、大米锅巴、水发冬菇、豌豆苗等为原料制成的美味佳肴,因其形式别致,糖醋香味浓郁,肉片滑嫩,锅巴酥脆,深受喜爱,也是咸宁不少本地饭馆招揽客人的招牌菜。
或许是对一份儿时情怀的执着,我也来做一次锅巴肉片,被那股怀旧的香味弥漫着,也是一种稳稳的幸福。
猪肉顺切成片,加湿淀粉、料酒、盐拌匀。鸡蛋去壳加少许水,打成蛋浆;肉片下锅炒熟,下葱、姜、蒜片、冬笋、木耳、青红椒炒匀,加入蛋液,加入调味汁,烧开后用淀粉水收汁。
做好的汤汁要趁热直接浇淋在刚炸好的锅巴上,发出嗞啦声,妙趣横生。锅巴酥香、松脆,还会带上点微微的咸味,更加好吃,放在鼻子前闻几下也诱人直咽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