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燥综合征症状及防治
牛志尊 副主任医师 硕士 咸宁麻塘中医医院病区主任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以侵犯泪腺、唾液腺等外分泌腺,具有淋巴细胞浸润和特异性自身抗体(抗SSA/SSB)为特征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干燥性角膜炎,口腔干燥症,眼干,同时还可累及皮肤、骨骼肌肉、肾脏、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及血液系统等。

  古代文献中无燥痹的病名,其病因病机的论述最早见于《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燥胜则干”。刘完素据《内经》“燥胜则干”的论述及王冰“干于外则皮肤皴折;干于内则精血枯涸;干于气及津液,则肉干而皮著于骨”的注解,承古立新,提出“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的病机,其对“燥”的理解主要涵盖病理及症状两大内容,病理以血枯、津亏为主,症状以内在脏腑组织干燥及外在皮肤干燥的紧敛燥涩之象为特征。“燥”邪有内、外之分,如《类证治裁》云:“燥有外因、有内因”。因“燥痹”与一般六淫外邪之燥邪致病迥异,无明显季节性,起病隐匿,病程绵长,故应属内燥。津血亏损是内燥的基本病机,多为素体阴虚或感染邪毒而致津液生化不足,阴血亏虚,导致清窍关节、经络失于濡养而成本病,故“燥胜则干”贯穿于本病的始终。

  “燥”干于目

  患者常有眼睛干涩,眼内有异物不适感,少泪或无泪等症状。按目为肝窍,在液为泪。肝者,体阴而用阳,内寄相火,其性易动易升,在病理上容易化热化燥,薰灼上炎,而致目燥之症,亦或肝阴亏虚,肝血不足,不能濡润于目,则两目干涩昏花。目之瞳神赖于肾水充养,若肾精亏损,水津不能上供,则燥涩目疾丛生。

  “燥”干于口

  口干,少涎唾,喜稀食,舌燥缺津,干而欠泽,舌质或光或红或绛,舌体多瘦薄,齿松色暗欠润,甚则焦黑脱落,此为“燥痹”的另一主症。按口为脾之外窍,内纳齿、舌。舌为心苗,下系金津、玉液,犹如井泉滋灌之通道;齿为骨之余,因肾所生,赖肾阴以充养。是以诸凡精血阴津耗乏,津少液涸不克奉潮,燥火上炎则口唇燥揭、咽干、舌体光瘦,齿脆松落者并不少见。

  “燥”干于关节肌肉

  关节肌肉消瘦疼痛为燥痹又一主症,且伴有一派干燥之征,其病程冗长,体质羸弱。盖其所成者多缘三气郁而化热或素禀阳盛,或内蕴积热,或过服辛热香窜之剂,致使阴伤燥成。津血同源互化,水津充沛,营血方能输布畅达,以行以养。若阴津耗损,则津不足以调营载血,血脉干涩瘀滞,筋脉失荣失通,痹乃作矣。其病机不外津亏血少筋骨不荣、阴伤血滞络脉失通或血燥生风淫于肢节数端。少数燥痹患者亦有长期反复低热,形体消瘦,鼻咽干燥,大便干硬, 女子阴道干涩不适等症状,皆因“燥”胜于孔窍,或燥热内胜所致。由此可见,本病所现诸种症状,或为燥盛成毒,或为因虚而燥,或因燥久延续不已,致“瘀”致“痹”,发展演绎而成。

  燥痹的治疗

  《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燥者濡之”的治疗总原则。《丹溪心法》云:“燥结血少,不能润泽,理宜养阴。”《医学入门》又云“盖燥则血涩而气液为之凝滞, 润则血旺而气液为之流通,由内神茂而后外色泽矣”。燥痹的治疗不同于一般燥证,因燥痹以津伤伴经脉、关节痹阻为特点,故燥痹之治应本“燥胜则干”之共性出发,且燥邪易耗气伤津,治痹之药又多损气阴,故治疗时应以益气养阴为主,辅以化瘀、清热、宣痹诸法。常用方剂有:沙参麦冬汤、六味地黄丸、增液汤、生脉饮、四君子汤、一贯煎、清燥救肺汤、甘露饮、乌梅丸、知柏地黄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