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压克难的“5.2%”照见中国经济韧性
○杜梨

  核心阅读:中国经济在持续承压中走出了一条稳健的复苏曲线。这种在外部压力下灵活应对腾挪、完成自我迭代升级的能力,正是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所在。无论风平浪静,或是狂风骤雨,中国经济的大海仍将深邃浩瀚、奔腾不息。

  供给需求稳步改善,转型升级积极推进,就业物价总体稳定,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中国经济年报,经初步核算,2023年我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2%。

  年度成绩单含金量几何?从体量看,考虑巨大基数,如今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对应的增量,大致相当于10年前的2.1个百分点;5.2%的GDP增速对应着超过6万亿元的GDP增量,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一年的经济总量。从成色看,科技创新捷报亮眼,“新三样”产品出口首次破万亿,经济结构优化升级,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从横向看,中国经济GDP增速不仅高于全球3%左右的预计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且保证了物价涨势总体温和,与全球通胀居高难下、一些国家在抗通胀和求增长之间极限拉扯形成鲜明对比。总体而言,中国经济的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积极变化明显增多,向好趋势进一步巩固,在持续承压中走出了一条稳健的复苏曲线。

  事非经过不知难。在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之下,这份成绩单的取得殊为不易。放眼全球,世界经济普遍低迷,国际格局纷繁演变,地缘政治冲突频发,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一直在上升。反观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周期性、结构性矛盾比较多。在转型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新质生产力正在加速“立”,一些落后产能及固有机制还未完全“破”。从国际经验看,在经济体量达到一定规模后,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一般都会伴随增速放缓。而中国顶压克难,再次交出了一份向好向新向实的答卷。这种在外部压力下灵活应对腾挪、完成自我迭代升级的能力,正是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所在。

  大国经济的运行状态,关乎宏观整体,亦与微观个体息息相关,其本身也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由此也决定了看待中国经济,必须以全面、辩证、系统的眼光,才可能得出科学理性准确的结论。需要看到,一段时间以来,有人分析经济形势总喜欢拿个别指标和数字说事,又或者只看面前的困难曲折,便堆砌负面因素炒作中国经济已经“见顶”即将“崩溃”……排除某些别有用心的“唱衰”抹黑,个体微观感受本身就可能因年龄、职业、偏好甚至期待而千差万别。正如古人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真实体会,若要识得庐山真面目,须得有跳出“此山中”的视野格局。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综合来看,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论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备,非凡的组织动员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贯彻执行能力等,为应对风险挑战提供了制度保障;论市场,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1.2万美元、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超4亿人,是世界上最有潜力的超大规模市场;再从供给端看,作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我国产业体系完备,产业组织能力和供应链韧性强,人才红利优势显现,创新动能持续发力,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和供应链体系中的重要性持续提升。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继续向前拥有多方面优势,时与势仍在我们一边。无论风平浪静,或是狂风骤雨,中国经济的大海仍将深邃浩瀚、奔腾不息。

  大有大的逻辑,中国经济的庞大体量决定了其独有的运行之道。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国际机构预测,2024年仍然“高度不确定且总体悲观”。置身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最大的确定性就是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保持自身发展节奏,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看准了就抓紧干,能多干就多干一些,方能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面对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烦恼,“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政策思路已经明确,关键是以此为依循,加快培育新动能、新产能,以此减少转型升级的阵痛压力,不断巩固回升向好的基础。

  风雨多经人不老,关山初度路犹长。面对涉滩之险、爬坡之艰、闯关之难,中国经济从来都是在战胜挑战中发展、在风雨洗礼中成长、在历经考验中壮大。洞察时与势、把握稳和进、悟透立与破,推动国民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高质量发展这个新时代的硬道理,必会拥有更加鲜活生动的注解。(原载《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