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咸安:围绕“六心”办实事 幸福指数大提升
策划/咸安区委宣传部 组稿/谭辉龙 胡剑芳 李婷婷 孙玉洁

  咸安区委区政府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把实事办实办好,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2023年年初,区委区政府定下了该年围绕“六心”办好六件民生实事的目标,重点解决城乡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卫生室建设和大学生村医全覆盖、食品安全智慧监管全覆盖、养老设施建设、停车位建设和智慧小区建设等民生问题。经过一年的精细“答题”,2023年年底,咸安区委区政府交出写满幸福的高质量“民生答卷”。

  “省心”事

  ——30个教联体让优质资源共享

  咸安区教育系统聚焦教育高质量发展,大力改善办学条件,狠抓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全区教育事业呈现出健康、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

  据了解,2023年秋季,咸安区新入学的小学新生达到9761名,为历史最高值。

  为应对二胎开放的入学高峰,咸安区自2021年至2023年投入资金5.93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11所,新增学位13830个。

  2023年咸安区共有3所义务教育学校进行改扩建,包括咸宁市第七小学、马桥中学、大幕常收中学,分别新建一栋教学楼,三所学校共计新增学位950个。一批公办幼儿园也在2023年投入使用,办学规模1200多人。

  2023年8月3日,咸宁市实验小学与咸宁市第三实验小学教联体正式成立,并在咸宁市第三实验小学举行揭牌仪式。该教联体学校是全省首批省级试点教联体之一,是加快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更是教育领域“共同缔造”的生动实践。

  据介绍,两校成立教联体后把握机遇,整合资源,实现管理、师资、教学教研和硬件设施等各方面的全面融合,实现真正的共建共治共享,创造性地解决两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让每一名学生享受到优质的资源,让每一位老师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让教联体学校共同进步,为全市乃至全省教联体建设提供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去年以来,咸安全面实施县域教联体改革,构建共建型、融合型教联体30个,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健全干部教师流动、联合校际教研、归口统一考核等机制。2023年一年来,教联体教师交流轮岗192人次,走教送教90人次,开展教研教学活动102场次、学生活动54场次,教师师徒结对202对。2023年秋季,区实验学校教育集团银桂校区学生数净增997人,咸宁市实验小学教联体成员校第三实验小学一年级学生数同比增加93人。

  “仁心”事

  ——130个乡村卫生室守护村民健康

  “奶奶,您年纪大,这药不能滴太快,你若有什么不舒服就叫我。”2023年12月3日,汀泗桥镇大桥村卫生室,干净整洁的四合院内,几个村民边打针边晒太阳,乡村医生田琪一边为大桥村16组村民桂元先调整滴速,一边耐心叮嘱。

  “卫生室环境变美了,药品齐备了,村医都是大学生,态度好,花钱还少。”说起村卫生室的变化,桂元先满脸笑容。

  走进村卫生室药房,只见药品架上近百种常用药品分品类摆放,需低温保存的药品统一存放在阴凉柜里,每种药品还标注了生产日期和失效日期,保证村民安全用药。处置室里,清创缝合包、高压灭菌消毒锅等一应俱全,当天产生的所有医疗废物全部进入医废暂存间,再由乡镇卫生院统一转运,实行无害化处理。

  “在卫生室看病医保报销快,很方便。”聂家村新建的二层卫生室里,70岁的罗大爷因左眼受伤肿胀,正在打点滴消炎。村医赵培林发现罗大爷的药水瓶快滴完了,立刻跑来更换。

  谈起当乡村医生的体会,“00后”小伙赵培林说,上面政策好,关心村医成长,不仅送到市、区、乡等医院进修,还鼓励村医考证,更好地服务村民,2023年他拿到了全国执业助理医师证。

  为了让老百姓在家门口能看病,看得好病,自2021年咸安区启动全面铺开乡村卫生健康服务一体化管理试点工作以来,区政府和卫健部门多措并举,采取政府支持一点、区卫健局争取一点、乡镇卫生院自筹一点的方式,新建、改扩建130个卫生室。按照“五室一房两间”的要求规范阵地,功能建设标准、人员、业务、医用物资、财务及考核等实行集中统一规范管理,提高了乡村卫生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

  区卫健局局长涂平表示,全区村卫生室全部纳入乡镇卫生院统筹管理,提供科学合理的人才培育和选拔晋升渠道,彻底解决村医的“后顾之忧”,让村医心无旁骛服务百姓。

  “放心”事

  ——食品安全智慧监管全覆盖,餐饮单位建成明厨亮灶700家

  咸安区遵循“四个最严”要求,创新监管方式方法,深入推进食品安全智慧化监管,有力提升食品质量安全全链条保障水平。

  多措并举“管”。投入162万元,全力推动城区餐饮行业、大型商超、学校食堂食品安全智慧监管全覆盖。对辖区内市场所、街道、社区(楼栋)所辖食品、餐饮经营户地理位置进行精准定位,依据不同的商户类型、经营类别,实行量化分级、精准监管,合理确定排查频次。

  双向对接“查”。充分发挥智慧监管平台在隐患排查整改中的监测预警作用,结合日常工作和重点工作,加大隐患排查、监督检查、日常巡查力度。通过现场24小时不间断监控和全程留痕,实现食品安全监管实时化、可视化、数据化、动态化、智慧化。

  联动发力“治”。通过划设管理网格,实行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与网格化监管相结合,做到层级分明、任务清晰、责任明确,构建起政府监管、企业自律、百姓参与的社会共治共享“三位一体”智慧监管格局,有效解决了多头、交叉、重复、分段执法的问题。

  示范引领“创”。通过“培育一批、引导一批、规范一批、带动一批”的方式,咸安区打造了3条餐饮食品安全示范街(潜山商业街、文笔路、海德公馆)、3家餐饮示范店(浅水湾餐厅、彭厨、香城名宴)和5家大中型商超(万达永辉超市、佳联超市、麦盟连锁超市、名人连锁超市、百优品超市)农副产品追溯系统建设。示范街内140家餐饮单位“智慧监管+明厨亮灶”全覆盖,全区餐饮单位建成明厨亮灶达700家;完成3家示范店自动预警设备的安装工作,能实现消毒监测、温湿度监测、非后厨人员识别、违规行为自动报警、有害生物、明火、燃气泄漏报警等功能;5家大中型超市的19家门店已建成农副产品追溯系统。

  “暖心”事

  ——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托起晚年幸福

  咸安区关注老年人的晚年幸福,建立健全“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养老服务体系,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这里就像家一样,我享清福啦!”自从2023年7月份住进咸安区社会福利院,76岁的杨开健爷爷没有回过一次家。

  咸安区社会福利院位于咸安区向阳湖镇宝塔村,设置医养床位294张,由咸安经发集团、咸宁城发悦华养老服务公司组建养老运营团队,面向全社会收住失能、半失能及有养老需求的老人。

  杨开健患有帕金森病十余年了,由于女儿难以时时陪护,杨开健主动住进了福利院。他笑谈,他的退休金足够支付每月3000余元的护理费用,每天进行室外活动、唱歌、下棋,非常惬意。

  数据显示,咸安区常住人口60.8万,其中60岁以上人口占比两成;全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约2080余人。

  近年来,咸安区通过新建、改建、改造、资源共享等方式,夯实医养基础条件,不断提升养老服务质效。

  区政府投入7000余万元启动区福利院、区第三福利院2个医养结合项目;对大幕乡卫生院、汀泗桥镇中心卫生院的富余房屋进行改造,打造集养老、护理、医疗、康复四位一体的示范性医养结合机构;卫健部门先后争取近6亿元分步实施卫生补短板项目,提升区、镇、村三级公办医疗机构基础设施水平。

  遍布咸安各个小区的日间照料中心,让市民实现了居家养老。日间照料中心由小区公服用房改造而来,委托给专业公司运营,为居住小区及周边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文化娱乐、健康讲座、居家养老政策咨询等服务。

  社区养老则是把养老服务“嵌入”社区,老人不必离开原来熟悉的生活环境,成为老人们“家门口”的“养老乐园”。位于长安社区的悦华康养中心自2023年9月底正式运营以来,接收了4位失能老人,护理价均价在每月2000至3000元。

  “贴心”事

  ——增设近18000个停车泊位破解“停车难”

  2023年,咸安区为进一步缓解城区停车难问题,通过配建、增设、改建等一系列举措,向城市要空间,推动停车场集约化用地。

  首先从规划审批源头入手,刚性提高新建小区车位配建标准,并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对建成小区分类施策,以调整绿化形态、优化空间布局、小区道路增设等多种方式增加小区车位。

  同时,以开展市容环境“大排查、大调研、大整治”活动和“脏乱差”地块整治为契机,对闲置地块进行合理改造,利用空坪隙地等增设车位;以创文为契机,全面摸排背街小巷需施划停车泊位情况,应增尽增,能划尽划。

  以文化街、商业圈为中心,配套改建停车泊位。如在提档升级后的月亮湾活力街区,通过综合改造升级,新增三处免费停车场,共140余个机动车停车泊位。

  针对住宅小区停车难,住建局组建工作专班,全面开展破解市城区住宅小区“停车难”专项行动,通过“定价格、抓清理、抓规范、扩增量、重引导、强执法”这“六招”破解小区停车难问题,探索出一条“停车有位、停放有序、收费合理、居民满意”的咸宁路径。

  据统计,2023年,咸安区中心城区累计新增机动车停车泊位17832个。

  “自从划了停车位以来,车辆乱停乱放的少了,路面一眼望过去宽敞整齐多了。”咸安区永安街道西河社区茂林巷的居民纷纷感叹。

  同步进行的,是把主城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停车场全部联网接入“咸宁智慧停车平台”,做到“全城一个停车场”,实现布局合理、供给充足、智能高效、便捷可及的城市停车环境。

  在微信或支付宝打开“咸宁智慧停车”小程序,市区200多处停车场一目了然:停车场距离、收费标准、剩余车位、客服电话等尽在掌握。搜索目的地,经由所在平台跳转至导航软件,还可实现直接导航到目的地停车场。

  除此之外,无感支付、信用支付、线上办理停车月卡等功能,在提升便利的同时,也让停车位得到了更高效地周转和利用。

  “舒心”事

  ——打造智慧小区,提升老旧小区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在2023年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咸安区将智慧安防设施的建设作为重要改造项目,将智慧化建设理念贯彻其中,提高老旧小区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网建设,助推基层治理创新和社会治理现代化。

  区住建局结合小区弱电入地、公服用房、物业管理等情况,对250个老旧小区进行实地考察,确定了将编办小区、人社就业小区等15个小区,纳入全省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智慧化试点,开展智慧小区示范点建设,涉及2688户。

  结合全区老旧小区改造的实际情况,依据小区基础设施、红色物业覆盖情况、居民改造意愿等情况,选定主要建设内容为新建智慧小区管理平台、视频监控子系统、门禁子系统、周界子系统、智能停车场管理子系统、WIFI嗅探子系统、信息发布系统、后台储存建设等,同时购置安装相关设备,并配套建设相关附属设施。

  按照“小归大”的改造理念,在编办小区、人社就业小区智慧化建设的基础上,将龙祥小区、邮政宿舍、住建小区一并纳入同一范围统一进行智慧化建设,形成咸安区首个智慧小区——祥和苑小区。

  “进出小区都不用带钥匙,刷脸就可以,很方便。视频监控也做得很好,住在里面很安心。”家住祥和苑小区的李女士说。

  据了解,住建部门在智慧小区示范点智慧物业平台的基础上,将智慧物业系统覆盖至全区所有住宅小区,社区输入账号进入、物业公司完成备案、业委会进行认证、业主进行认证,就能启用咸宁智慧物业系统,参与到小区服务、建设及管理当中。

  据介绍,咸宁智慧物业系统巧解了小区许多治理难题。如:业委会换届选举、更换物业公司、动用维修资金、楼栋长评选等投票事项。以前社区需要挨家挨户上门确认,耗时几个月未必能完成;现在业主坐在家中点点手机,几天就能轻松搞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