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庆幸自己选择了‘教书育人’这一光辉的事业,我将无怨无悔把青春与热情都奉献给我最热爱的教育事业……”8月28日,咸宁实验外国语学校教师郭燕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2002年,大学本科毕业的郭燕,怀揣着一份对教育事业的热忱通过我市招考成为了一名中学教师。在从教的近二十年中,她始终不忘初心,一直奋斗在教育工作最前沿。
真情育人 热爱学生
陶行知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郭燕正是用这样的人生信条,把“以情育人”的教育艺术贯穿于她的整个课堂。
郭燕告诉记者,其所带班级有不少孩子是留守儿童,他们调皮捣蛋、性格逆反,但这只是他们步入青春期时呈现出的个性特点,不能因此就给他们贴上“坏孩子”的标签。当放下偏见,走进他们的内心就会发现他们只是需要老师的鼓励与肯定,需要父母的关爱和陪伴。所以,老师需要包容他们所犯的错误,引领他们走上正确的道路。
生活中,郭燕把每个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爱与温暖。一次,她无意中了解到班上某个孩子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地打工不能回家陪他过生日而倍感失落,于是她就悄悄为他定制了一个大蛋糕,并委托班委提前把蛋糕藏在教室,等到晚自习同学们都到班后组织全班同学为其过了一个生日。在全班同学的祝福声中,他既惊喜又感动,此后他在学习上更加努力并多次取得优异成绩。
郭燕不仅关心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还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因为师生间的信任,隔三差五她就会收到学生发来的“求助短信”和“小纸条”。无论多晚,每一条短信她都会认真读完,及时回复;无论多累,每张纸条她都会耐心看完,亲笔回复。“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郭燕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她说,要用爱在学生的心里埋下真善美的种子。
触动心灵 逐美而行
好的思政课,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那么简单,必须让课堂“动起来” “活起来”“笑起来”,要真正实现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为了触动学生的心灵,每届新生的第一节思政课,郭燕都不讲课本知识,而是采用情景表演、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启发学生思考思政课与个人成长成才的内在联系,为学生打开兴趣之门。
为了让孩子们爱上思政课,让课本上的知识、道理真正入脑、入心。郭燕总是有意识地进行识记,把精句、美言、佳作、好诗;时政、要闻、杂评、轶事等都列入了自己积累的范畴。丰富的知识积累让她的课堂总是火花不断,笑声不停。在讲“孝敬父母”时,她讲起了自己儿时的故事,学生在泪目中也更加理解了父母的辛劳;在讲“坚强意志”时,她用配乐诗为学生诵读,学生们静静地听,十分动容;在讲“青春的情绪”时,她让学生上台表演,学生们笑成一团……
在人们的印象中,思政课往往与“刻板”“灌输”“死记硬背”等概念联系在一起。郭燕却改变了大家对思政课的刻板印象。郭燕指出“触动心灵的教育,才是最成功的教育”。思政课不仅要充满诗情画意,还要充满现代元素,最大限度地实现从“有意义”到“ 有意思”的转变。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出更多的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坚持不懈 执着梦想
“做新时代最好的初中思政课教师”一直是郭燕的梦想,也许正如她所说,“最好”可能永远达不到,但却可以成为一种信仰。
“打动学生要先磨炼自己。”郭燕始终坚持这一准则。每天下班后,忙碌了一整天的她仍在办公室里“孤军奋战”。她经常一个人面对镜子,声情并茂地朗读;对着电脑,逐词逐句琢磨外出讲课时录下的课堂实录……还有那10多本密密麻麻的“资料库”,是郭燕精心从每天看的报纸、杂志上剪下来的,为了能讲课时旁征博引、让课堂趣味盎然。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思政课的“大忌”。郭燕说为了引导学生关注时政热点,对新近发生的国内外大事有所了解和思考。她设计了“课前5分钟时政演讲”,鼓励学生勇敢登台表达自己对国内外大事的看法。她观察到班里有个学生,对时政非常感兴趣,对国内外大事也颇有见地,但由于性格内向每次都不敢登台演讲。为了帮助他突破自己,课余时间,郭燕把他叫到办公室和他谈心,与他探讨社会热点、国际要事并及时对他的看法和观点给予肯定和赞许。渐渐地,他终于克服了胆怯,勇敢地走上了讲台并展现自己。面对学生的成长郭燕既感动又欣慰。她说:“若干年后,学生可能会忘记背过的某些定义和原理,但可能对曾经登台进行时政演讲的经历刻骨铭心。”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今,郭燕通过名师工作室,不遗余力地帮助青年教师成长。她先后被聘为湖北科技学院“国培计划”培训专家、咸宁市“中考命题专家”、咸宁市中小学“骨干教师”、咸宁市“学科带头人”、咸宁市“岗位学雷锋标兵”。并多次受邀作了题为《以变化促进思考 以思考引导教学》《新课标背景下的作业设计与考试命题》等学术报告。
在采访的最后,郭燕说,衡量思政课效果的标准从来就不是试卷上的一个分数,而是学生对精神力量、人生价值和生活态度的切身感悟。在今后工作中,她将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以梦为马,用心育人,做好学生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