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吃上水”到“吃好水”
——从一家三代人看崇阳吃水大转变
本报记者 马丽娅

  近日,崇阳县天城镇沿河大道幸福巷,70多岁的雷鸣高老人拧开水龙头,自来水透明而纯净。

  “水质、水量、水压,样样都有保障,终于不需再为用水发愁了!”老人感慨不已。

  从“挑水吃”到“引水吃”

  1999年以前,崇阳城区人饮用的都是南门河(隽水河)的水。

  雷鸣高老人说,他年轻时,家住南门河畔,那时全城的人都到河里挑水吃,所以南门那条街也被称为“水街”。

  上世纪六十年代,崇阳人高举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大旗,以愚公移山的气概,开创性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建成了水面44平方公里、总库容4亿立方米的青山水库。

  1999年,该县修建了一条供水管,从青山水库引水到县自来水厂,此后再也没人去河边打水了,“水街”这一名字也渐渐地被人们淡忘。

  当时的那条供水管,是管径700mm的玻璃钢管,日供水能力每天6万吨。

  6万吨在当时是个什么概念呢?

  “当时崇阳城区不到9万人口,每人每天都用这个水绰绰有余。”雷鸣高老人说。

  从“有水吃”到“不够吃”

  “2009年,我从外地务工回来时,城区人口已远远不止9万,而且城区面积扩大很多,日供水6万吨远远满足不了居民用水需求。”老人的儿子雷宇对“吃水”一事记忆犹新。

  那个时候,用水紧张时,水厂不得不取用南门河的水作为补充。

  “隔三岔五地停水,经常没水洗澡、做饭。为了能保证冲厕所,家里还买了个大水桶,每天盛满水放在墙角,以备‘不时之需’。”雷宇说。

  截至2019年,崇阳城区人口数量已从1999年的9万增长至20多万,尤其是县经济开发区发展迅速,大企业相继进驻,区内用水量迅速增加,日用水量高达8万吨左右。

  然而,1999年铺设的管网设施已陈旧,导致日供水能力才4.5万吨左右。再加上隽水河水体有相对污染,水质达不到饮水标准等问题,使得供水能力和城区发展速度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用水难题,一度让很多崇阳人“犯愁”。

  从“自来水”到“放心水”

  为彻底解决城区用水问题,2017年初,崇阳决定从青山水库新增一条引水线至城区,并将其列为当年县政府十件实事之一。

  该项目总投资7100万元,于2017年8月7日正式开工建设,南起青山水库取水口(西干渠取水口和水电站水库取水隧洞取水口),北至崇青公路与金城大道交界处,全长13.8公里,采用钢管管材和球墨铸铁管;管径平均1200mm,比以前大500mm;日供水能力9.7万吨,比以前增加3.7万吨。

  如今,在青山水库下游的青山河上,仍能看到一根硕大的绿色水管腾空架设在河两岸,远远望去,像一条绿色长龙,蔚为壮观。

  管道连续跨越青山河三段,需采用长江和河流治理的桥梁和水泥墩处理方式,围堰加上沉井进行排水,浇灌混凝土,施工难度相当大,这在崇阳历史上还是首次。

  2019年7月27 日,崇阳青山引水复线工程向该县第一自来水厂正式供水,7月29日向第二自来水厂正式供水,从运行来看,水压、水质、水量都达到了设计标准。并网通水后,由原来的单线供水变为双线供水,有力地保障了城区供水安全。

  目前,青山水库水质常年达到国家二级饮用水标准。而崇阳青山引水复线工程最大的优点是设计了两个取水口,枯水期时可以使用隧洞取水口,丰水期使用西干渠取水口,水库常年不低于112米,西干渠取水口高程为105米,引水工程长期能取到水库表层水,从而保证了供水水源水质。

  “我们的祖辈靠天吃水、挖井挑水,父辈用上了自来水,但供水不稳定,经常停水、水质差、水压低。现在,我们拧开水龙头就有哗哗流淌的自来水,比以前更干净、更安全、更令人放心了。”前不久,雷鸣高老人的孙子雷阳,将自家吃水变化的故事写进作文里。

  眼下,崇阳又在筹备新建木三李水库,作为居民饮水备用水源地,届时又将迎来一次吃水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