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下午,记者从我市企事业单位“引才专列”工作专题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我市在全省创新开展的“引才专列”活动共计引才752人。
去年以来,我市先后在华中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四川大学、燕山大学、吉林大学等五所高校举办了“引才专列”活动,采取“带岗上门、带编进校”方式定向招聘引才,共吸引全国各地90余所高校6000多名大学毕业生踊跃参加。
“引才专列”为何火爆?
一票难求、场场火爆。“引才专列”活动大受欢迎,得益于采取了“带岗上门、带编进校”定向招聘引才的新路子。
“主要面向重点高校全日制本科及以上毕业生。”市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陈进介绍,“引才专列”取消年龄设置,尽量从宽确定专业要求,所有岗位专业均为大类要求。
据介绍,“引才专列”活动采用“1+N”模式,即举办1场“双一流”高校校地人才合作交流会及人才工作服务站签约、授牌仪式,组织N场招聘活动。
今年,“引才专列”针对“双一流”毕业生采取面谈考核,面谈通过后即可签订就业意向协议,一周内完成体检、审查等招录工作。这些举措优化了招聘流程,让招引人才尽快“安家落户”。
陈进说,“引才专列”出发前半个月,完成岗位征集,取消年龄设置,从宽确定专业要求。每停留一站,举办一场校地人才合作交流会及人才工作服务站签约、授牌仪式,组织多场“引才专列”现场招聘活动。
编制保障从何而来?
“引才专列”广受欢迎,离不开编制保障。
市委编办副主任陈立新表示,通过优化机构编制资源配置,加强“人才编制”储备力度,优先保障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以及咸宁重大战略、重要项目等领域人才用编需求。
陈立新介绍,我市在全省率先设立高层次人才专项事业编制,印发《咸宁市高层次人才专项编制管理细则》,专项事业编制实行总量控制、动态调整、单列管理、专编专用、周转使用,纳入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
“通过‘带编进校’,争抢到一大批高层次急需紧缺的优秀人才。” 陈立新说,我市“以编引才”的优势正在转化为“招才引智”的胜势。
据悉,我市市县两级首次设立高层次人才专项事业编制540名,推动形成一系列制度成果,被评为全省机构编制“五重”工作十大优秀项目、十大典型案例,充分发挥编制引才用才聚才的作用。
人才经费如何保障?
“对人才经费需求照单全收、据实安排、足额预算,不打折扣,不留缺口。”市财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爱民表示,财政部门把人才工作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方向和保障重点,确保人才工作“不差钱”。
李爱民介绍,当前财政部门正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咸宁英才计划”等政策修订工作,进一步优化评选标准和流程,突出成果转化,实现效能提升,推动人才工作政策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此外,我市财政部门还将加大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力度,根据绩效评价结果,及时调整和优化人才资金投向和结构,合理配置资金,并作为下年度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不断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益。
“市财政部门将积极发挥财政职责,贡献财政力量,以更高的站位重视人才工作,更大的力度支持人才工作,更实举措的服务人才工作,确保人才‘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李爱民说。
根据计划,我市“引才专列”还将开进武汉大学等重点高校,打造常态化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引才模式,为建设武汉都市圈自然生态公园城市注入人才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