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时间:4月3日
采访地点:咸宁高新区外国语学校
本期阅读人:周娜
虽然已经成年,但我的内心还把自己当成一个孩子。面对那些属于大人的责任和情绪,我还不大熟练。
《孩子与恶》这本书是写给大人看的,如今以孩子的视角来看书,有很多地方会感同身受。
这本书中有一个十分有趣的观点——恶具有创造性。首先我们得谈谈“恶”是什么。世上本没有恶,但自从有了秩序,恶就产生了。
一切能够长久存在的秩序都是有利于人类的生存与繁衍的,但秩序又是在不断变化的。在时代的某个瞬间,一个人打破了当下的秩序,那么他或她无疑做出了恶的行为。
总之,善恶皆是秩序的产物,一些稳定的秩序长久存续下来,这些秩序便形成了传统,传统又演化成道德,道德分化出善恶。
恶破坏原有的社会秩序,这看起来十分糟糕,不被人所接受。青春期时,我开始萌发自我意识,有些想法与父母的思考背道而驰。我想要摆脱他们,明面上却不敢挑起战争,于是暗地里偷偷开始自己的计划……
初中时,这种“自立”的紧迫感越发明显。我会偷偷熬夜看小说。每天晚上吃完饭,我就会来到房间,反锁房门,打开台灯,手机屏幕亮起,时钟滴滴答答。
我每次都会看小说直到晚上十一点,然后懊悔似的拿起一天的作业,奋战到深夜一两点。完成任务后,睡在床上又继续打开手机,直到深夜两三点,我才熄灯睡去。到了第二天早上七点,母亲便会像摆弄玩偶似的,把我从床上拖起来。
虽然夜晚很享受,但白天的困倦感让我像条溺水的鱼。这样的日子奇异地持续了两年,并且我还甘之如饴。
这样的放纵是否该被定性为“恶”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青春期的我,迫切地想做出贯以自己意志的事情。想要自立的冲动和紧迫感,使我做出了在母亲掌控之外的事情。我渴望自由,并以一种不恰当的方式愈演愈烈。
对于这类“不务正业”的爱好,多数家长都会将其视为“恶”的一种,认为它是一种危害孩子学业和前途的“恶”。
大学时,当我离开母亲身边,宿舍生活让我感到无比快活,并且我拥有了数不尽的自由,自立的紧迫感自然而然就消失了。因此,我发觉这种紧迫感是完全可以通过改变环境,或者改变与他人关系而得到治愈的。
当了老师之后,我每天都要面对着很多个“13岁的我”。怎样正确引导这些孩子青春期里的自立紧迫感,以至于不要做出错误的“恶”的行为,让孩子平稳度过青春期,是我和家长们一起摸索和思考的课题。
我想,善待孩子青春期里的“恶”,尊重孩子的自尊心,才是对孩子成长最大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