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以来,我市全面推进林长制,建起市、县、乡、村四级林长组织体系,在全省率先推行“一长两员”管护责任体系。
我市明确各级林长5439人,森林资源监管员176人,护林员6890人。
去年,我市完成营造林面积25.45万亩,占省年度计划的120.34%。
去年,咸宁林长制督查激励考核位居全省首位,获省政府奖励500万元。
林长很忙,林海莽莽
市级林长们很忙,牢牢把责任扛在肩上,纷纷到一线履职尽责。
4月19日,市委书记孟祥伟到通城县调研林长制工作。
通城县塘湖镇黄袍山林场总面积20249亩,有红豆杉、喜树、香果树、水杉、金钱松等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22种,被中国林业产业联合协会授予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
孟祥伟深入林场腹地,实地调研了解林场生态资源、日常管理和保护利用等情况,要求当地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使命意识,结合林场及周边群众生活实际,抓好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及森林质量提升等工作。坚持着眼长远、增强定力,做好保护利用文章,更好地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4月24日,市委副书记、市长、市总林长杨军到咸安区调研林长制工作。
去年4月,咸安区向阳湖镇因地制宜,发动祝垴村19户种植户组建小叶桂种植合作社,共同建设桂花繁育示范基地,基地总面积600亩,目前是咸安三大标准化采花与苗木繁育基地之一。
杨军走进基地深处,实地调研了解基地建设、日常管理和经营情况,叮嘱基地负责人在品种选育、种苗繁育上下功夫,加大力度开展技术研发,以市场为导向开展标准化种植,提高机械化作业的应用水平,推动生产提质增效。
县乡村的林长都挺忙。
在嘉鱼县高铁岭镇,镇级林长周华强戴上红袖标,脚踏一对胶鞋,拿着镰刀,冒着早寒,独自上了山。
高铁岭镇位于嘉鱼县西南部,境内自东南向西北倾斜,东南部为丘岗,西北部濒长江一带为冲积平原,林地总面积83526亩。
每次巡林,周华强要徒步走6公里的山路。徒步巡山是个技术活,手脚并用是常有的巡山姿势,有时遭遇极端天气,有时积雪厚及膝盖,有时与野生动物狭路相逢,爬冰卧雪、风餐露宿更是常有的事。
巡护林地资源、检查过往车辆、走村入户宣传、排查安全隐患、保护古树……时节不同,工作内容不同,护林工作一刻也不敢放松,“无异常”就是周华强最大的心愿。
在通山县鸡口山林场,护林员朱忠意一身迷彩服,劳保鞋上沾满泥巴,手上拿着一把柴刀,腰上别着一个行军水壶,开始了日常的巡山护林工作。
鸡口山林场山林总面积28688亩,而朱忠意负责管护的区域就有7000亩,每天要巡山15公里。他说,林长制就是责任制,要确保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树有人护、责有人担。
“1日,发现有人进山偷砍柏树及时劝阻”“2日,发现有牛进山及时制止……”厚厚的3本巡山日志,记载着工作的艰辛。
5439名林长积极巡林履职,协调解难。去年,各级林长相继到责任区域开展巡林活动11.82万余人次,在巡林一线发现和解决问题共604个。
林长到场,绿色见长
“大家看,这里是不是长虫了。”前不久,通山县慈口乡大竹村村支书兼村级林长徐良栋正在山头查看林域情况,同事在护林员工作群内发的消息让他心头一紧,马不停蹄赶往图片现场。
等徐良栋气喘吁吁赶到现场,顾不得劳累,他和同事们仔细查看,发现是树木的底部覆盖了一些周围植物的霉菌,并不是本身根系发生了虫害或病变,徐良栋心中的“大石头”落了地。
“当林业护林员就是不怕吃苦,不怕困难,遇到啥事都敢往前冲”。这是徐良栋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过去,一些村民由于法律意识比较淡薄,为了获取非法利益,索性直接进入林区砍伐树木,甚至到处设置“天网”盗捕野生禽类。面对这种情况,徐良栋心急如焚,寝食难安。
徐良栋在林区工作多年,深知野生动物对于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为了有效遏制盗捕野生动物的情况,他主动放弃周末和节假日休息的时间,坚守在林区日守夜防,加大每天的巡林频次。
“育林就像养孩子,看着小树苗一天天长大成材,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一样开心。”徐良栋说。
在赤壁市芳世湾大桥,秀美的风景引来了人潮涌动。护林员覃修良跟随人潮开展了第一项日常工作——宣讲防火知识和法律法规。
“身在绿海中,防火记心中。冬春草木干,防火要当先。”“十年植树难成林,一朝山火前功弃。枝繁叶茂逾百年,化为灰烬一瞬间。”
覃修良的宣讲让点烟的游客收起了手中的香烟,让准备摘花折草的孩子收回了前行的脚步。自开春以来,这样的护林防火宣讲,覃修良每天都不厌其烦在重复。
当游览人潮消散后,覃修良就开始了第二项日常进程——进山巡林,巡林既是为了消除游客众多带来的火灾隐患,也是为了防止有人盗伐树木和捕捉野兽。
58岁的覃修良是赤壁市官塘驿林场红林山分场的护林员,他所守护的红林山主要是天然林,自然景观良好。
在红林山,芳世湾大桥在此跨越,旅游公路随羊线贯穿其中,串起国家级重点旅游风景名胜区陆水湖风景区、道教胜地葛仙山、万亩野樱花、星星竹海、红色金峰、羊楼洞古镇等各大景点,一年四季成游。
一年四季成游,对山林而言是增加了人气,对地方而言是激活了经济,而对覃修良而言是陡增的森林防护压力。
有人戏称,在芳世湾大桥有一道奇特风景:你站在桥上看花看树看水看风景,而护林员覃修良站在桥头看你。
林长在一线巡护,让森林一直绿意盎然。去年,我市完成营造林面积25.45万亩,其中人工造林8.4万亩,封山育林6.5万亩,退化林修复6.25万亩,油茶低改4.3万亩,占省年度计划的120.34%。
林长上山,财富下山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林长制建立后,林长们围绕森林资源做文章,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在通山县慈口乡大竹村,这个富水湖北岸的穷旮旯,曾是贫困闭塞的代名词,集库区、边区、老区、山区于一身。如今这个小山村,却翠竹摇曳,绿树成荫;新房林立,村容整洁……一片欣欣向荣。
在通山县政府和林长的支持下,湖北尊禧鹿业(通山)有限公司从东北引进优质梅花鹿品种,在村里建设梅花鹿养殖基地。
“这里山水相依、山林茂密、植被完整,非常适合特种生态养殖。”尊禧鹿业公司负责人谭斌介绍,该公司发展梅花鹿产业,解决了当地800人的就业需求。
在通城县四庄乡小井村油茶种植基地,一片郁郁葱葱。
作为四庄乡的乡级林长,乡长时朋朋每周都会跑两次巡查林况、察看油茶。遇到造林季和防火期,他更是天天往下跑,防火、防虫、防盗砍滥伐。
“总之,看到什么管什么。”时朋朋说,四庄乡仅油茶就有2.3万余亩,林长制实施以后,责任压实到个人,职责更加明确,产业发展势头更猛。
一根“会呼吸”竹子的创富故事,是推行林长制的一个生动案例。
我市运用ISO37104国际标准帮助产业绿色发展,促进竹林碳汇新发展模式,通过中国核证自愿减排(CCER)林业碳汇项目,全市林业碳汇项目面积达150万亩,在全国排名第一。
通山县是湖北省首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县,也是湖北省第一大楠竹资源大县。仅通山县的林业碳汇已审定项目面积就超过60万亩,占到湖北省已审定项目碳汇量的60%。农户也加入了碳交易行列,通过种植楠竹吸收二氧化碳,将减排的二氧化碳指标卖给重化工、电力等碳排放大户,除卖竹子外,还能获得一笔额外收入。
通山县是我国率先实行碳交易试点的地区,CCER价格每吨约30元,按照1亩竹林一年获得1吨碳汇的比例测算,通山县竹林碳汇一年创造经济效益约1800万元。咸宁市现有项目区以20年为起点计算,已审定碳汇可创造9亿元经济效益。
林长们带着责任、担当上山,带动了山里的财富下山。下一步,我市将探索“两山”转化文章,真正把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以特色的资源禀赋为依托,深入挖掘自然生态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推动三产融合,打造“绿色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