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山县曾是国家级贫困县,辖区内的洪港镇西坑村在通山人眼里,是最偏最穷的山嘎嘎。
如今,西坑村破茧成蝶,蜕变成“全国绿化千佳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美丽宜居村”。
这份答卷,凝聚着湖北省人大代表朱必海担任村支书37年付出的汗水与心血。
“‘吃商品粮’不易,乡亲们的信任更难得”
西坑村国土面积1500公顷,其中山林1250公顷,耕地360亩。2008年合村并组之前,整村不通公路、不通网电、不通网络,教育、医疗匮乏。村民们祖祖辈辈的生活来源仅靠少量的竹木砍伐,柴米油盐是他们生活的全部。
1984年,朱必海父亲突然离世,家庭的重担全落在他一个人身上。其时他一个当干部的亲戚,给他弄个“吃商品粮”的差事,可纯朴的乡亲们却给他出了一道选择题。
他是西坑村仅存的一个高中生,乡亲们热忱地推选他为村支部书记。
“人家都巴不得往外跳,你却要呆在穷山沟里,这是犯了哪个傻?”当朱必海把自己的选择告诉老母时,老人一把眼泪一把鼻涕。
是啊,西坑村确实太穷了。全村被海拔近1500米的四面山围困,外出的路挂在山腰陡壁,上学时孩子挤在破屋草堂。村里不通照明电,接电话要头天预约到地势高处接。全村没一个国家干部,一个大学生,工作队都不愿住进来,仅有的三、四名高中生,有的外出,有的嫁走。
“‘吃商品粮’不易,乡亲们的信任更难得。如果有点本事的人都跳出去,西坑村就永无出头之日!”
朱必海反过来做母亲和亲戚的工作,答应“让必海先干一段再说。”
而这一干,就是37年,青丝成华发,山河铸丹心。
“别人跳农门,他选守山沟,把西坑建设得这么好,多亏了朱书记!” 村民们对他们的“领头雁”,无不心怀感激。
“只要用心、尽力,没有干不好的事!”
西坑村海拨地势高,大数村民散居半山腰。上山易,下山难,竹木扛出西坑难上难。
交通出行,是最大的“肠梗阻”,“拦路虎”。
朱必海给自己定下的第一目标:打通出山的路。
1985年,一条8.5公里的进村公路开始动工。原想任务到户又到人,没想到拦路的石方占到80%以上,峭岩险壁如猛虎盘踞,令光有一身气力的村民束手无策。
万般无奈下,朱必海请来浙江专业修路队。村里无钱买雷管炸药,他就带头把自家的木材捐出去,交换爆破材料。但因修路耗资大,所凑的竹木换来的资金,如同杯水车薪,朱必海只好四处借贷。
修路的五年,村民在他的带领下,早出晚归,从年头干干到年尾。连续3个大年夜,朱必海都在银行门口蹲守求贷款,饿了啃冷馍,渴了喝凉水,从来舍不得花村里一分钱吃顿热饭。而家里的年饭桌上,常缺他一人,家人有怨言,他说:“等哪天日子好了,天天都是吃年饭!”
2015年,投资38万元修通了杨林龙口至西坑村进村主干道,减少村民绕道3公里的路程;同年投资20万元,新购村村通班车一台,彻底解决了全村出行问题。2019年又将西坑村委会至杨家山、雷洞自然湾的路段浇筑成水泥路面。
农村要发展,产业是基础。早在1988年,他在报纸上看到浙江安吉竹产业化发展,立马带领村组干部及党员代表考察学习。三天行程,为节约开支,在车上睡了两夜。
回村之后他们立即行动,一家占地17亩,投资300万元的楠竹加工产业园在村口建成。这个污染小、原材料、废料被充分利用的产业园,每年为村级集体经济创收30—50万元,解决村民劳动就业40余人,带动30余贫困户脱贫。村民在竹厂上班,每月工资可达5000元以上。2021年又投资180万元,将碳厂大规模提升1000吨,年产值350万元,年创利税60万元,壮大村级经济30万元。
朱必海说,“群众越说我干得好,我越要干好。干不好,对不起他们当初选我当人大代表的那份信任。”
因此,在修路兴业的过程中,朱必海一刻没有忘记“治穷先治愚”的道理。
西坑村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仍无大学生,高中生也凤毛麟角,这也是当年他被推选为村支书的一个原因。
1994年,进村的第一条公路通车后,朱必海就着手在村里建学校。他动员群众:“积金积玉,不如捐资建校;宽田宽地,莫若送子读书!”
建校初期,盗贼猖厥,材料常常失窃,村民不敢夜守。朱必海带领村干部在寒风冷雨值守。这情形被上门催收贷款的信用社领导看见,不仅没收旧贷款,还发放了新的贷款。
3年后,一座占地10亩,投资40万元,集“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绿化区”为一体的完全寄宿小学落成。
朱必海说,校园冉冉升起的国旗,孩子们朗朗书声,那是他最喜欢的颜色和最想听到的声音。
交通方便和办学条件改善后,终于有老师安心留了下来。西坑村开始有一批一批的学生上大学,靠读书改变命运的孩子越来越多。
学校建成了,朱必海又想起了心思: 1000多人口的西坑村,没有活动的场所,没有停车场。
不久,村里投资110万元建成了环保文化广场和大众舞台、3000㎡的停车场,配套停车场公厕。 2020年将小学运动场改造为村民健身体育中心,方便农闲时村民运动健身。
一桩桩好事如他所愿,朱必海忘记了曾经的苦累,心底涌动无比的蜜意与豪情。
“只要用心、有情,尽力,就没有干不好的事情!”这句话,成了他的口头禅。
“只有干不完的事业,没有选不上的支书!”
如今的西坑村,成了青山绿水的生态明珠,白云深处的美丽画卷。
这画卷与当初“房屋乱搭乱建,猪圈横七竖八”的情景,形成了鲜明对照。
2000年,朱必海揣着全村规划重建的创意来到县里。
一个穷山沟,把村民所有私房拆了重建,这可行吗?规划部门负责人直摇头。
朱必海没有气馁,现场讲起了当年合村并湾的故事。
为了摆脱贫困,2008年,村里打算合村并湾,将7个自然湾8个小组,合并成3个自然湾3个村小组。当时,半数以上村民居住在海拨600米以上的半山腰,为将他们搬迁下山,朱必海风雨无阻,挨家上门做说服工作,磨破了两双鞋。
“规划重建还难得过合村并湾!” 朱必海信心满满地告诉负责人,他来之前在村里定下“四个必须”的规矩——
必须控制房屋胡乱占用土地面积;必须控制随心所欲的外型设计与建筑层数;必须革除由风水先生给房屋定位定向的陋习;必须遏制因建房而随意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朱必海的信心和理念打动了规划部门领导,当场表态免收规划设计费,还亲赴现场指导实施规划。
如今,规划重建的西坑新村,背靠青山,面朝清溪;绿柳拂堤,青草映目,花团锦簇。徽式建筑与青山碧水交相辉映,村庄安详平和,村民笑意春风。
这几年,朱必海又瞄准了乡村旅游。目前四面山万亩自然生态点旅游项目投资启动,樱花林公路6公里全面拉开;大学生写生基地、网红打卡地、避暑胜地,蓝图甫定。
30多年对故土的痴情,朱必海赢得了村民的真心爱戴,他们信任这只“领头雁”,在10多次换届选举中,总是满票推他为村党支部书记第一人选。
“只有干不完的事业,没有选不上的支书!”朱必海这句话,激励着无数基层党员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