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安区双溪桥镇素称“咸宁东大门”,因一脚踏四县(市),成为远近闻名的“口子镇”。
或许得益于地理位置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从双溪走出去的“经商能人”众多,现任三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吴长江就是其中之一。
他在株洲的服装批发生意风生水起;
他的大型连锁超市开到了汕头、鄂州、大冶等地。
在双溪,阔别家乡26年的吴长江是父老乡亲眼中的“经商能人”。
2015年10月,吴长江回到三桥村。在他当家的7年间,三桥村不仅甩掉了“重点贫困村”和“软弱涣散党组织”两顶帽子,多次被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他本人也当选湖北省十三届人大代表、全省扶贫先进个人。
对着眼前的荣誉,吴长江有自己独特的诠释:这是对他走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最有力证明。
回家:“种好乡土这块责任田”
吴长江1965年出生在三桥村,兄弟三人,他是长子。1983年他以6分之差高考落榜后,回村小学当了7年民办教师,因为父母身体欠佳,为挣医药费,1989年底他辞去教师职务到株洲打工。
扒火车,睡仓库,经营服装批发,开办大型连锁超市,经过多年打拼,有了令人羡慕的生意,由一名打工仔变成老板。
2015年,村级换届,双溪桥镇领导找到吴长江,期望他这个“能人”,回村里当“领头雁”,带领村民们一起脱贫致富。
当时的三桥村是咸安区20个重点贫困村之一,没一分钱的集体经济收入,还欠了30万元债务。村干部和村民头上顶着“重点贫困村”“软弱涣散党组织”两顶沉重的帽子,个个都抬不起头来。
是留,是回?吴长江陷入了深深的沉思。留下来,生意肯定会越做越大,腰包会越鼓越满,无疑会成为一个让父老乡亲更加羡慕的老板。回家乡,做个小小的村官,领取微薄的报酬,经济损失不说,还得在泥地里滚打一辈子。
吴长江犹豫了。镇领导又带着村民代表对他说:“你是共产党员,又是经营能人,家乡千双眼睛盼着你呢。”
在外闯荡多年的吴长江看到,一样的天地,一样的政策,外面的农村发展又好又快,生他养他的家乡依旧那么贫困落后,他没有理由无动于衷。
“古有一饭之恩,何况我生在三桥村长在三桥村,自己有义务有责任带领父老乡亲,种好乡土这块责任田。”吴长江说服了家人。
终于,在乡亲们期待的眼神中,他把手头的生意交给同伴打理,毅然回到三桥村。
突围:“必须走出一亩三分地!”
2015年10月,吴长江走马上任。
三桥村人口3700多人,是人口大村,可利用土地只有5000多亩,人平仅一亩三分地,且贫富悬殊大。
同时,三桥村13个自然村湾23个组,地域面积6.3平方公里,是个“下三日雨涝、晴三天旱”的地方。村里资源匮乏,民风不纯,家族思想严重。
想过上好日子,必须走出各人心中的“一亩三分地”!
吴长江看中了村里一块荒了多年的滩涂地,打起了搞养殖的主意。恰巧这时,温氏集团落户咸安。吴长江马不停蹄对接温氏,联系鸡苗,修建鸡舍,很快开办起一个养殖场,实现了村级产业“零”的突破,为村集体经济赚取了“第一桶金”。
然而好景不长,搞养殖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由于缺乏环保设施,鸡舍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环境污染。
吴长江冥思苦想,三桥村位于冲积平原地带,土壤平整肥沃,发展规模化种植产业才是最理想的途径。
为了验证自己的思路,他找来咸宁市农科所的专家,对村里的土壤进行检测。种植什么作物呢?经多方打听,他到武汉黄陂、新洲、东西湖等地考察,还联系上了在武汉油料研究所工作的一位三桥村老乡,告知自己的愿望,并委托他帮忙寻找资源。
在这位老乡的帮助下,吴长江联系上了黄陂一家种植蔬菜的公司。
2016年初,咸宁市四季腾龙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成立。流转600亩田地发展苕叶尖种植,后来又扩大到1600亩,村里148户立档贫困户有70户在这个公司就业,每天可以挣120-180元工资。
两年后,吴长江又盯上了市场走俏的吊瓜,流转5个组200多户500亩土地,开展规模化种植,土地流转费每亩达420元,每亩年纯收入可达4000元,是种植普通水稻收入的7倍。
三桥村的变化引起了人们的注意。2019年,福建老板刘俊贤在考察黄石、黄冈、鄂州等地后,相中了这块“宝地”,在三桥村成立了星辉花卉有限公司。
该公司在三桥村租赁了9个连栋钢架大棚、80多个简易小棚,种植非洲菊260亩,年产值1000多万元,长年用工近百人,平均月工资3000元。每年向村里交租金30万元,支付村民每亩土地租金420元。
吴长江乘胜出击,又从安徽引进中药材黄蜀葵产业,从宜昌引进蔬菜产业,从广东引进果园产业,还做起了有机稻虾探索。
短短几年时间,在吴长江的带领下,三桥村通过公司+贫困户、村集体+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大力发展产业,实现了贫困户增收、村集体创收的双赢。
统计显示,三桥村集体收入从零增长到40多万元,村民年平均收入从1.2万元跃升到2万多元。
村民们赞叹:“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原来有这大的潜力,吴长江就是能干!”
履职:“如果夹着私心杂念,你就干不好!”
村民们对吴长江的认同和肯定,驻村第一书记余忠华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是吴长江做事没有私心杂念的必然结果。
发展苕叶尖种植时,遇到了很多阻力。
三桥村人口多,大多数人都在外面打工,留在家里种田地的只有不到三分之一,许多家庭的田地都是由村里人代种。在流转土地时,一些村民因为不能帮别人代种少了收益,到村委会闹事。
面对闹事者,吴长江拍桌而起:“你们眼里就只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我做这些事是为了村里、为了大家,你们好意思闹。”
从上任第一天起,吴长江就告诫自己:“如果夹着私心杂念,你就干不好!”
几年下来,他一个月拿着两千元的工资,日夜奔波,有时还不够车子“加油”;他与过去商圈的朋友几乎“失联”,心里装着的全是三桥村的老老少少。
如今,走进三桥村,平坦干净的通村大道,宽敞明亮的办公大楼,鳞次栉比的蔬菜大棚,规模化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一幅环境优美、生产兴旺、村容整洁的美丽画卷跃然眼前。
凭借这份亮丽的成绩单,吴长江于2017年当选省人大代表,他感到身上的担子更重,责任更大。
在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吴长江建议:要制订出台乡村振兴人才政策实施细则,建立健全奖励办法,确保人才引得回、留得住;在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吴长江建议:要适当放宽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管理机制,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前不久,有位经商的朋友来看他,曾经潇洒俊雅的吴长江变成一个“泥腿子”样的“陌生人”,不免摇头感叹。
他却笑着说:“你不要瞧不起,我这是田园风格,是村民选我当支书、当代表的理由,恰恰证明了我走出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这其中的成就和价值财富无法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