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是供给机体营养物质的源泉,是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完成各种生理功能,保证生命生存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汉书.郦食其传》所说:“民以食为天”,就是这个意思。古人早就认识到了饮食与生命的重要关系。他们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宝贵经验,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饮食养生理论,在保障人民健康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饮食养生的目的在于通过合理而适度地补充营养,以补益精气,并通过饮食调配,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颇,从而增进机体健康、抗衰延寿。
1.合理调配饮食
食物的种类多种多样,所含营养成分各不相同,只有做到合理搭配,才能使人得到各种不同的营养,以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素问.脏气法时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意思就是谷物(主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而水果、蔬菜和肉类等等都是作为主食的辅助、补益和补充。中医将食物的味道归纳为:酸、苦、甘、辛,咸五种,统称“五味”。五味不同,对人体的作用也各有不同。五味调和,有利于健康。《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阴之所生,本在五味,用之五宫,伤在五味”,“是以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说明饮食调配得当,五味和谐,则有助于机体消化吸收,滋养脏腑、筋骨、气血,因而有利于健康长寿。《素问.五脏生成》指出:“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 [chū]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从食味太偏有损健康的角度,强调了五味调和的重要性。
2.饮食须节制
《饮膳正要》曰:“故善养性者,先饥而食,食勿令饱,先渴而饮,饮勿令过。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盖饱中饥,饥中饱,饱则伤肺,饥则伤气。若食饱,不得便卧,即生百病。” 《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这些都说明了节制饮食的重要意义。
3.因食因时因人制宜
中医认为,食物同中药一样,我们所吃的任何一种食物也有温、热、寒、凉和平性之分。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温与热、寒与凉之间只是程度上的差异,而平则是介于温热与寒凉两种属性之间,作用比较缓和。寒凉食物有清热、去火、解毒的作用,温热食物有健脾、开胃、补肾、补益的作用。了解食物的寒凉温热四性后,大家可根据四季情况和个人体质情况,选择合适的食物进食以维持体内阴阳平衡。元代忽思慧所著的《饮膳正要》一书中说:“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夏气热,宜食菽以寒之,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概括地指明了饮食四时宜忌的原则。根据个人体质,结合食物四性进行饮食,总体原则为:男性属阳,应少吃热性的食物;女性属阴,应少吃寒性食物。夏季属阳,应吃些凉性的食物平衡一下。冬季属阴,应吃一些温热的食物平衡一下。不可寒热过偏,以免寒热失衡。
4、常见食物的四性
常见的食物有平、温、凉、寒四性。比如谷类中性平的有大米、玉米、青稞、山芋、红薯、芝麻、黄豆、豌豆、扁豆、蚕豆、赤小豆、黑大豆、燕麦;性温的有糯米、黑米、西米、高粱;性凉的有小米、小麦、大麦、荞麦、薏米、绿豆。肉类中性平的有猪肉、鸡蛋、鹅肉、驴肉、鸽肉、鹌鹑、甲鱼(微凉)、龟肉(微温)、干贝、泥鳅、鳗鱼、鲫鱼、鲳鱼、鲑鱼、海参(微凉);性温的有黄牛肉、狗肉、羊肉、鸡肉(微温)、鲢鱼、带鱼、鳊鱼、鲶鱼;性凉:水牛肉、鸭肉、兔肉、鮰鱼、鲍鱼。 性寒:鸭蛋(性微寒)、螃蟹、蛤蜊、牡蛎肉、田螺(大寒)、蚌肉、乌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