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瘫痪的奶奶端屎端尿、给重病的妈妈做饭喂饭、与失常的哥哥同吃同住——
通城男子彭苏辞工照顾家人21年

  擦洗身子、穿好衣服、扶上厕所……每天天刚亮,家住通城县麦市镇向阳社区的彭苏就起床烧水、做饭,然后伺候精神失常的哥哥起床、吃饭。

  这一忙,一两个小时就过去了。累得浑身出汗的彭苏,此时才吃上一两口早已凉透的早饭。

  这样的生活,从哥哥患病至今,彭苏已经坚持了21年。

  而类似的场景,对彭苏来说,一点儿也不陌生,因为在这之前,奶奶瘫痪在床两年,是他一直在床前尽孝,直至奶奶安详离去;母亲重病八年,也是他一直在身边照顾,陪伴母亲走完最后一程。

  床前孝孙,他是奶奶的“双拐”

  俗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对彭苏来说,更是如此。彭苏12岁时,父亲因病去世。这对本就贫困的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为减轻家里负担,彭苏只念到初二,就辍学外出打工赚钱养家。

  2003年的一天,彭苏接到母亲电话:85岁的奶奶下楼梯时摔断了腿,不能下床走路了,要人服侍。

  彭苏没有丝毫犹豫,立马辞工回家。回家后的彭苏,一边帮着母亲开早餐店,一边帮忙照顾家人。

  奶奶吃喝拉撒都在床上,端屎倒尿成了彭苏的日常工作。若在床上久躺,便有生褥疮的可能,彭苏就给奶奶勤擦洗、勤翻身、勤换被褥,总是把床铺收拾得既干净又卫生。

  奶奶牙齿掉光,嚼不动食物,只能喝粥。彭苏就用大火把米熬熟,然后用小火炖上半个钟头,再加入捣碎的青菜和瘦肉,每天变着花样让奶奶尝到新口味。

  有时奶奶在床上躺久了,彭苏就背着奶奶坐到轮椅上,从上街头推到下街头,带着奶奶到处转转、看看。

  即便这样,奶奶有时还会有怨言,但他从没顶过一句嘴。每当这时,母亲就鼓励他说,做人要有孝道,人都有老的那天。

  2005年正月,奶奶在彭苏的怀里安详地走了。奶奶走时干干净净,房间里没有一丝异味,身上没长一个褥疮。

  反哺母恩,他是妈妈的“双手”

  自父亲去世后,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彭苏母亲身上。母亲起早贪黑,开早餐店维持一家的生活。

  2008年,在胃病、肾炎、风湿、心脏病等多种疾病的折磨下,母亲再也扛不住了,被迫住进了医院。彭苏又接着扛起了照顾母亲的重任。

  为了能让母亲有口舒心的饭菜,不怎么会做饭的彭苏开始查书、问亲戚朋友,尝试着做出各种可口的饭菜。

  有一次,母亲说口里没味道,就想喝口红豆粥。为了母亲早上能吃到新鲜的红豆粥,彭苏提前把红豆泡上几个钟头。然后,调好闹钟凌晨四点钟起床,发煤球,用砂锅慢慢炖,炖上三四个钟头后,粥爽口顺滑,母亲喝了一大碗。

  由于多年风湿,母亲双手痛得使不上劲儿,吃饭只能用勺子,嘴里一半身上一半,彭苏就每餐喂给她吃。

  这一喂就是8年,直到2016年母亲去世。

  手足情深,他是哥哥的“保姆”

  1991年,哥哥婚后和大嫂性格不合。大嫂生下侄儿一年后,离家出走。

  本就内向木讷的哥哥受不了这样的打击,患上精神分裂症,一发病就到处乱跑,有时还会出手伤人。

  当时,母亲身体每况日下,彭苏要经常带着母亲去医院看病,有时实在顾不上哥哥。等回来送饭给哥哥时,哥哥不知道出去吃了什么东西,吃坏了肚子,床上、地上、裤子上,全是污物。

  彭苏没有埋怨没有嫌弃,而是像保姆一样,耐心地给哥哥洗澡、换衣服、拖地,把哥哥和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

  2016年,哥哥的病情愈发严重,直至精神失常。吃、喝、拉、撒、睡等日常生活,都要靠彭苏帮忙打理。

  随着小儿子的出生,彭苏更加忙碌。但他照顾哥哥更加细心,他将床铺放在哥哥房间楼下,时刻关注着楼上的声响;每天凌晨3点闹钟一响,彭苏准时从被窝里爬起来,上楼去看看哥哥的情况。

  在党委政府的帮扶和社会力量的关爱下,彭苏一家的生活日渐好转,但数十年如一日照顾一个精神失常的人,其中的苦和累,可想而知。看到彭苏这些年实在辛苦和不易,不少人劝他,把哥哥送到福利院去。

  “兄弟情同手足,我舍不得他。”今年已经47岁的彭苏说,只要自己还动得了,就一定会亲自照顾好哥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