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托起幸福“夕阳红”?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恬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有所居、老有所依成了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

  近年来,我市推进特殊困难老年人居家适老改造,健全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推行集中养老,让老年人过上更有品质的晚年生活。

  1 一户一策居家改造

  近年来,我市把“困难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作为惠民项目扎实推进,坚持“一户一策”,为老年人量身打造最适合的居家改造,让他们居家养老更舒心。

  12日下午,咸安区永安街道办事处咸宁高中老宿舍,居民唐昭元通过摇动护理床扶91岁的母亲黄莲英起身,给她喂水。

  10多年前,黄莲英因中风半边身体失去知觉,一直以来,老人吃喝拉撒都有女儿唐昭元照顾。考虑到老人的困难,咸安区政府今年免费对黄莲英家进行适老化改造,为她添置了轮椅、护理床、坐便器、扶手、小夜灯等设施。

  “护理床设施对老人特别的好,一个她吃饭方便,她自己起床的时候可以扶着这个边。再一个,这个床随时可以摇,起来的话就摇一下,可以起来坐一下。”唐昭元说。

  和黄莲英一样享受适老化改造带来方便的还有家住凤凰社区民兴小区的83岁老人吴杨坚,因中风老人半边身体瘫痪已有4年多,生活起居全由老伴儿照料。

  通过适老化改造,吴杨坚老人家里添置了护理床、防滑洗澡椅、换鞋凳、坐便器、扶手等设施,居家生活品质得到很大提升。

  吴杨坚老伴儿韩玉英告诉记者,这个设施让老人上厕所方便,他们就轻松一点。

  2020年,我市在全省率先探索推进特殊困难老年人居家适老改造工作,根据老人实际需求,为430户老人家庭安装或配置扶手、护理床、洗澡椅、坐便椅、智能夜灯、SOS报警器等设施设备。2021年,进一步改造完成了600户。

  今年,为了让特殊困难老年人提前享受改造带来的生活便利,我市将原定于“十四五”期间完成的5766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任务,全部提前到今年完成,按照每户2000元-3000元的标准,共筹措改造资金1222万元,在全省率先实现特殊困难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全覆盖。

  在开展困难老人居家适老化改造的同时,我市还同步推进社区居家养老设施建设。

  位于长安社区的新华清苑小区去年在政府的项目支持下,建起面积约300平方米的社区老年服务站。服务站里,老年人医疗康复室、日间照料室、图书阅览室、多功能活动室、厨房等设施一应俱全,不出小区,老年人在这里便可享受到生活照料、家政、医疗康复、精神慰藉、法律援助等居家养老服务。

  2 智慧养老安全便利

  健康服务是老年人最关心的一项社区功能。

  赤壁市六米桥社区成立伊始,难题就摆在面前:空巢老人生活照料成难题;残疾老人、困难老人生活困难,救助不及时不充分。

  “人口7000多人,60岁以上老人就占1/5。”六米桥社区党委副书记李华列出一组数据。

  为服务好老年人群体,六米桥社区在健康服务方面花了不少心思。

  去年,赤壁市率先在六米桥社区启用了智慧康养平台,尝试为空巢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

  “您好,我想给我妈下单一个推拿康复项目。”11日上午,赤壁市蒲纺智慧康养呼叫中心主任陈安接到97岁老人叶莲英女儿的来电。4分钟后,陈安便打开赤壁市蒲纺智慧康养平台,成功为老人下单。

  系统自动分派订单,赤壁市思思家政服务有限公司推拿师陈秀红接到订单,并与叶莲英的女儿取得联系,双方约好1小时后上门为老人进行推拿服务。

  “感谢党的好政策,一个电话就让我瘫痪卧床的母亲享受到免费推拿服务。回想今年4月第一次体验推拿服务,母亲还有点不适应,但现在,她已经非常喜欢推拿了,经常主动表示想要推拿师上门按一按。”叶莲英的女儿欣喜地说。

  在蒲纺工业园区,像叶莲英一样享受到免费智慧康养服务的特殊人群还有484位。政府每年为其在平台账户中充值500元,用于购买生活照料、维修、家政、医疗、咨询五大类24个服务项目,让特殊人群率先享受到智慧康养的优质服务,充分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目前,我市智慧养老服务总平台和咸安区、嘉鱼县、赤壁市三地分平台先后建成投入使用,并由专业养老服务公司承接运营。”市民政局养老与救助科科长向红梅介绍,平台涵盖了基本信息展示、线上视频监控、线上呼叫、远程照护,以及适老化改造、上门服务等养老服务项目实施流程监管等功能。

  智慧平台汇集了全市老人信息,并进行动态管理,初步实现了市、县、服务站点、户四级线上线下互联互通,为老人提供“点菜式”就近便捷、安全可靠养老服务。目前,全市共提供为老服务62721人次。

  3 互助照料老有所依

  “叔,这几天身体怎么样,能下床了吗?”8日一大早,嘉鱼县官桥镇官桥村村书记王华维就来到了任福能家,关心老人家的身体状况,询问他生活上是否存在困难。

  “老了不中用了,多亏了你们的照顾!”任福能是一名老党员,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困难,村里考虑到他的实际情况,安排他住在官桥村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自从住到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村干部经常过来关心他的生活,还有其他老人做伴,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

  官桥村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原是官桥茶场的厂房,占地面积2700平方米,2014年,考虑到村里很多困难老人无人照顾,村里出资将其改造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装修了12间房间供老人住宿生活。

  “农村的住房都很分散,一些住得离集镇远的困难老人,不仅生活不方便,还有生病无人知道的风险。”王华维介绍,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改造完成之后,村里立刻组织召开了村民代表大会,由大家推选出真正需要住进来的老人。

  目前,官桥村共有9户12人住进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其中五保户2人,低保户2人,80岁高龄1人。老人们住在一起,除了平日里能聊聊天,在生病的时候还能互相关照,邻里之间亲似一家人。

  “现在年轻人大多进城了,我们这些老的能住在一起互相照应就是幸福。”住在居家养老中心的李春英,也是一名困难老人,她说,大家在这里住着不仅能相互关照,村干部也隔三岔五地来,生活幸福感大大提高。

  据了解,该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还设有棋牌室、休息室,不住在这里的老人也可以前来享受服务。中心的环境卫生由老人亲属、村干部、义工负责,大家平时在打扫卫生的同时,也兼顾着陪老人们聊聊天,逢年过节,村里还会为他们准备节日礼物,老人们都说,自从住进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幸福感每日俱增。

  为了进一步改善居家养老,今年4月份官桥村又筹资10万元,更换增加服务设备设施,改善居住环境,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真正做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据了解,我市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主要包括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是为老年人提供日间托养、助餐、助洁、助医等照料服务的场所。每个服务场所根据面积大小、功能强弱,提供不同服务,一般至少设置“四室一厨”:日间休息室、文化娱乐室、书画阅览室、健身康复室和厨房。

  目前,全市已建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79个,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650个,覆盖率分别为9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