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八佰》公映后,通城这座“红色”之城被更多人熟知。红色通城不仅有抗日壮士,还有著名的秋收暴动纪念馆,带着我们回望峥嵘岁月,缅怀革命先烈。
红色场馆迎客来
13日,记者走进通城县塘湖红色小镇,河岸草木青翠,河道清澈见底;旅游公路上,时不时有一队队骑行爱好者穿梭而过;村头文化广场上,体育健身、娱乐设施一应俱全;村组房前屋后干净整洁,绿树成荫。
为深入挖掘红色资源,传承红色革命基因,通城县委、县政府投资1600万元,在塘湖镇荻田村新建了占地面积46亩的红色广场和“8·20秋收暴动纪念馆”。
广场中间耸立着罗荣桓元帅早期革命时期形象的铜像,铜像整体高8.2米,象征着罗荣桓元帅领导的“8·20秋收暴动”,铜像分底座、基座和铜像三部分,底座由10个台阶组成,象征10大元帅,其中第一个台阶宽5.5米,象征罗荣桓元帅1955年授勋,长6.1米,象征罗荣桓元帅奋斗过的61年人生旅程。
基座长和宽都是1.9米,高2.7米,象征罗荣桓元帅1927年来到通城;铜像高4米,选取罗荣桓元帅从武汉大学受党的委派来到通城时,在路上行走的样子。
“欢迎大家来到通城秋收暴动纪念馆,现在,在我们面前的这座群雕,展现的就是通城‘八二O’暴动,前面是秋暴的8位主要领导人。”金秋十月,通城秋收暴动纪念馆内,一批又一批游客在解说员的带领下,了解通城的红色历史。
通城秋收暴动纪念馆位于塘湖镇荻田村,是通城重要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展厅内丰富的原始文献资料、历史照片和革命文物,系统、全面地展示了自1925年到解放战争的几十年间,通城革命斗争的壮观历史,再现了通城革命的风云岁月,充分展现了通城在土地革命时期,在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重要作用,通城人民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前赴后继的斗争精神。
红色精神促成长
红色广场南面是“八二O秋暴纪念馆”,游客按照疫情防控相关规定,有序登记健康码及行程码即可。纪念馆内陈列了一批当时的文献、照片资料,并用图画、影音、蜡像等技术进行了场景的还原。
记者徜徉其中,该馆布局“一馆四址”,即融入通城秋暴纪念馆和湘鄂赣省委党校旧址、通城县苏维埃政府旧址、红河革命烈士纪念碑旧址、“革命母亲”黄菊妈墓地旧址等主要内容。
“我是通城县新时代好少年,站在黄袍山这片红色沃土上,庄严向同学们发起如下倡议:学党史、跟党走,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新时代好少年!”此前,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通城县实验学校学生句句铿锵,引来旁边的游客阵阵掌声。
随着近年来红色旅游的兴起和党史学习教育的深入开展,塘湖镇红色资源优势愈发明显。镇党委、政府积极探索以全国红色美丽村庄的荻田村为核心,和周边同样富有红色历史资源的望湖村、雷吼村、大埚村成立黄袍山红色旅游产业互助联合党委。
在联合党委的统一谋划下,兴建了“红色文化大讲堂”“文化长廊”“一馆四址”“红军路”等红色旅游景点,组团前来学习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游客络绎不绝。截至目前,已累计接待团体、游客突破300万人次,旅游年收入突破4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1.5万元。
红色文化可燎原
当日,通城县直机关单位组织党员干部到塘湖红色小镇参观学习,重温通城红色峥嵘岁月。
“大家可以看到,他背着行囊,拿着雨伞,目光坚定,年仅25岁。”活动中,讲解员带着全体党员来到通城秋收暴动纪念馆,聆听秋收暴动烽火岁月以及罗荣桓老一辈革命家和先烈们积极投身革命的光辉事迹,追思学习革命先烈崇高的品格风范。全体党员重温入党誓词,感悟中国革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伟大力量。
一件件沉甸甸的实物,一幅幅真实的画面,一幕幕感人的场景,深深感染了每一位党员同志。大家纷纷表示,通过本次红色教育活动,增强了党员的党性修养,将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岗位中,为家乡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记者采访了解到,2021年,通城县成立红色文化研究会,该研究会由通城县委宣传部和县史志研究中心发起筹备,于2021年9月份提出设立申请。2021年10月份,县文联批复同意成立。
“通城具有厚实的红色文化底蕴,蕴含着大量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革命先辈英勇事迹。成立通城县红色文化研究会,既是为了告慰先烈致敬英雄,也是为了传承红色基因担当时代重任。”通城县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研究会成立后,正积极开展县域红色资源的深度研究和精神价值提炼,抓好优秀红色文艺作品创作和红色文化宣传教育,讲好红色故事,着力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提升通城红色文化传播力、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