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新时代对青少年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崇阳县实验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以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为载体,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出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团结协作能力、抗挫折能力及综合素质都能得到提高。
打造具有多元教育功能的劳动基地
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发布后,崇阳县实验小学就成立了专班,深入全县各个乡镇精选劳动教育基地,最终选址在崇阳县金塘镇畈上村。
红色革命资源为学生的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源头活水。金塘镇畈上村位于幕阜山腹地,1934年11月22日,时任中共湘鄂赣省委书记、湘鄂赣军区政治委员、红16师政委,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的陈寿昌在金塘镇老虎洞战役中受伤,因流血过多,壮烈牺牲,年仅28岁。为了纪念陈寿昌烈士,崇阳县人民政府在畈上村修建了陈寿昌革命烈士陵园。崇阳县实验小学劳动基地就建于陈寿昌革命烈士陵园旁。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红色教育资源,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绿色生态资源为学生的劳动技能教育提供了物质基础。金塘镇畈上村,土地肥沃,植被丰富,气候宜人,有着得天独厚的绿色劳动教育资源。崇阳县实验小学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从农户手中流转了100亩耕地,经过平整后连成一片。请华中农业大学的专家们为基地进行了顶层设计。将基地共划分“高新农业实验区”、“观光农业实验区”、“时令农业种植区”、“大棚蔬菜种植区”、“动物饲养区”等五大区域共85个小区域。聘请了华中农业大学和县农业农村局的高级农艺师为劳动基地的技术顾问,负责对基地的规划设计、植物的栽种培育和动物的饲养提供技术指导。还有当地热情的村民和种植养植大户的亲临指导,有利于学校对学生开展绿色劳动技能教育。
蓝色科技资源为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提供了丰富资源。金塘镇畈上村,青山环绕,流水潺潺,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白崖山风景区就建于此。景区里很多景点的设施设备都含有高科技元素。9D 高空玻璃桥,采用超高清全透玻璃桥面,给人以超现实视觉感受,配以特殊刺激效果同步表现,以仿真场地与特别感应设置结合,其钢化玻璃技术和9D技术, 为学生了解科技的力量提供了鲜活生动的现场教材。擎天摩天轮、欢乐恐龙谷、七彩山鸡、驼鸟养殖观光、彩色中药鸡蛋、蛇果、甜蜜果等,将科学应用于娱乐、食用、观光等领域,让学生亲身感受科技农业的魅力,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习惯。
劳动教育校区为学生的劳动教育提供了有力保障。崇阳县实验小学劳动教育校区占地面积20亩,建筑面积4027平方米,教学楼、学生宿舍楼和学生食堂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现化化的教室,多媒体设备、空调、升降课桌椅、智能广播等一应俱全,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条件;标准化的学生食堂里,功能区分布合理,操作方便,管理科学;公寓式的学生寝室,舒适整洁,24小时冷热水供应,空调、洗衣机、洗漱用品等配备齐全,加上生活老师的悉心照料,让学生享受如家般的温暖。
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劳动课程
为保证劳动教育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崇阳县实验小学制订了明确的活动目标,编写了符合天时(气温条件)、地利(适应栽种)、人和(通俗易懂)的校本教材。
认真制定劳动综合实践活动教育目标。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崇阳县实验小学遵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制订了《崇阳县实验小学劳动教育总体目标》和《崇阳县实验小学劳动教育分段目标》。
总体目标:
——通过劳动实践活动课,了解与劳动实践相关的知识,掌握简单的劳动工具的使用。
——通过劳动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活动中能够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操作。
——能根据自己在劳动中所发现的问题,开展小课题研究,并尝试撰写研究小论文或者小发明。
——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探索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塑造完美人格,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沟通协调能力。
——通过劳动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让学生体会劳动综合实践课与其他学科的紧密关系。
分段目标:
一、 二年级主要培养孩子的自我服务意识,通过一些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劳动和其他劳动项目的训练与实践,初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具体以家务劳动为主,参与班级集体劳动,初步形成以自己的劳动服务他人的意识。
三、四年级主要让学生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体会劳动光荣,劳动没有贵贱之分。参加家务劳动、校园保洁、垃圾分类处理,绿化美化等劳动,适当参加社区环保,公共卫生等公益劳动。
五、六年级主要让学生懂得“业精于勤荒于嬉”的道理。学生除掌握家务劳动和生产劳动的技能外,还主动参加校园卫生保洁和环境美化等劳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认真编写劳动教育校本教材。学校成立了崇阳县实验小学劳动校本教材编写小组,通过实地考察、专家指导等方式,反复修订编写了《红色崇阳》、《劳动与技术》、《自然与科学》三本供劳动教育使用的校本教材。
《红色崇阳》收集了革命战争时期所有在崇阳战斗过的革命前辈的英雄故事。彭德怀、罗荣恒、陈寿昌、王震、赵国泰、王佛炳、沈昌亚、叶重开等革命先辈在崇阳这片热土上抛头颅、洒热血,为崇阳的解放奉献青春和热血。用书中收录的英雄事迹教育学生,利用陈寿昌烈士陵园这一阵地,让学生接受红色革命传统教育。
《劳动与技术》以劳动基地作为载体,让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教学生学会本地蔬菜和高新蔬菜的栽种技能。通过白萝卜、胡萝卜、白菜、玉米、菠菜、土豆、螺丝辣椒、甜蜜番茄果、鹤首、蛇果等系列品种的栽种学习和本地土鸡、七彩山鸡、兔子、本地土猪等动物的饲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动手、动脑,在劳动中真切地感受和体验,充分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在掌握一定劳动技能的同时并形成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个性品格。
《自然与科学》带领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白崖山风景区,了解崇阳大泉洞、樱花、柃木、枫杨古树、玫瑰花山、湿地公园等地理地貌和自然生态物种与环境,了解景区里9D高空玻璃桥、摩天轮、恐龙谷、驼鸟场、七彩鸡蛋等应用科学技术元素的场景,增进学生对自然和科学的认知和理解,激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科学的向往。用欣赏自然万物的美丽和奇妙,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用惊叹科学的神奇,来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原动力。
探索科学规范的劳动教育模式
崇阳县实验小学依托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基地,以生产性劳动为主要手段,构建以红色革命传统教育、绿色劳动技能教育和蓝色科技创新教育为核心的“三色”教育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打造庚续红色基因的“红色”教育模式。崇阳县实验小学充分利用劳动教育综合实践基地的红色资源,开展“继承先烈光荣传统,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红色教育活动。活动分三个阶段开展。第一阶段为活动准备阶段。在参加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之前,学校通过国旗下的讲话活动,引导学生学习革命先烈的爱国精神;通过红领巾广播站播放红色革命歌曲;组织学生开展网络、社会调研、听崇阳故事等多种途径收集红色崇阳事例,向学生普及红色文化知识。第二阶段为具体实施阶段。学校组织学生在陈寿昌烈士陵园,开展“继承先烈光荣传统,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红色教育活动。学生在烈士遗像前进行唱革命歌曲、讲革命故事、重温入队誓词、祭扫烈士陵园等系列活动,进行反思和反省,将红色基因植根于学生心灵。第三阶段为总结升华阶段。基地活动结束后,学校组织开展红色故事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红色手抄报、黑板报比赛等活动。学校红领巾电视台专门开设了《红色讲述》栏目,并将每期节目在学校网站、校门大屏幕、电子班牌等媒体中循环播放;将征文比赛和手抄报、黑板报比赛的优秀作品,上传到学校网站和学校校报上发表,让红色文化深植学生心中。
打造提高劳动技能的“绿色”教育模式。崇阳县实验小学依托100亩劳动基地,对学生开展劳动技能教育,让学生在生产性劳动中提高劳动技能,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
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相结合。学校将100亩基地划分成小块,分别给每个班分派两块责任地,一份以传统农业为主,一份以现代农业为主。传统农业请当地种植能手现场指导学生栽种,现代农业由华中农业大学专家团队和县农艺师指导栽种。一周活动结束后对各班种植情况进行评价,评选出优胜班级进行表彰,待作物成熟后组织学生故地重游,让学生享受劳动后的愉悦。
劳动教育与其它学科教育相融合。崇阳县实验小学十分注重劳动实践和各学科教育的深度融合,将劳动教育与各学科教育紧密结合,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一是融入思政课等其他学科特点的劳动实践活动。在学插秧这一劳动活动中,老师讲解技术要点后,给每个学生分派相同任务,看谁插得又快又好,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活动总结时,老师引导学生知艰辛、节粮食,集体朗诵《悯农》,培养学生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感情,从面升华为感恩老师、感恩父母、感恩学校、感恩祖国的爱国情怀。
二是融入语文学科特点的劳动实践活动。在学包粽子这一劳动活动中,老师在教会学生掌握包粽子这一劳动技能外,让学生通过多种手段,搜集吃粽子这一习俗的由来,了解了端午节,爱国诗人屈原、划龙舟、挂艾草等一系列知识点,从爱国诗人屈原身上感受了“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无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百折不挠、不断追求探索的执着,感受了爱国诗人屈原宁死不叛楚王的忠诚。将劳动技能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融为一体。
三是融入数学学科特点的劳动实践活动。在学锄地这一劳动活动中,老师在教会学生掌握劳动技能的同时,带领学生认识园的形状大小、计算园地周长、面积;利用园地现有材料绘制条形、折线统计图,分析园地的产量、盈亏等情况;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农作物买卖,并自己编制相关的数学应用题;借用学生对园地的热爱,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园地这一具体形象的物体,让学生更容易掌握抽象的数学内容,感受成功学习的快乐。
打造培养创新精神的“蓝色”教育模式。崇阳县实验小学巧妙借助景区资源开展研学活动,利用景区里各个景点科学技术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首先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校本教材《自然与科学》和上网搜索等手段,了解白崖山风景区各个景点的科学元素,让学生对景区里景点的科学技术应用有了初步的了解;其次是带领学生亲临现场,通过身临其境的体验和导游的讲解、老师的引导,让学生现场感受科学的神奇和魅力,拔动学生的心弦,在学生心中播种科学的种子。最后在活动结束后,老师要求学生继续搜索科学技术在其他领域(比如在农业方面)的应用情况记录下来,并将自己的心得体会融合一起写下来,好的作文推荐在学校校报和网站上发表,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好习惯。
建立行之有效的劳动教育评价
为提高劳动教育实效,崇阳县实验小学建立了行之有效的劳动教育评价,让劳动教育同其它学科教育一样,落实落地。
成立了劳动教育评价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和教导处负责具体实施,对每一期活动从劳动纪律、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劳动态度、劳动效果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制定了劳动教育评价标准。一、二年级主要评价学生的自我服务意识的建立,个体日常生活技能的掌握;三、四年级主要评价学生劳动观念、劳动习惯的养成;五、六年级主要评价学生基本劳动技能的掌握。及时对学生的劳动纪律、习惯、态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使学生对劳动产生浓厚兴趣。
多途径开展了劳动教育评价。为加强对学生劳动教育的评价,学校采用了老师团队、学生团队、家长团队和网上评价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学生在基地的劳动效果由老师团队和学生团队评价,家务劳动由家长团队评价,评选出优秀学员在每期的总结会上进行表彰。学生的劳动作业,由学生将作品拍照上传到学校网站上,由全体学生、学生家长、学校老师共同评选出优秀作品,并公开表彰。学生录制的《红色讲述》节目、红色文化手抄报、黑板报、红色文化征文、心得体会作文等都让学生和学生家长参与到公开评价的环节中来。公开的评价机制让学生对劳动产生更大的兴趣。从而更加有利于老师在劳动过程中引导学生爱劳动、知艰辛、懂感恩,形成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情感,上升为爱父母、爱学校、爱祖国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