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港镇灭荒公司
千亩荒田变秧田
6月10日,通城县北港镇庄前村三组,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主任易金辉蹲在一处山坳的水田里,察看前几天直播的秧苗,“长了10公分呢!”
“去年这里是抛荒田,今年种上了早稻。” 易金辉介绍,北港镇三分之一的人口在全国各地酿酒,留在家里的基本上是“老弱病残幼”,田地抛荒较多。全镇1.24万亩田地,去年底抛荒的有4217亩。
今年3月,北港镇党委书记赵伟岭主持的多场屋场会中,田地抛荒是村民集中反映的问题。民有所呼,政有所应。他要求农技服务中心牵头成立灭荒公司,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将荒田种起来。农户在自愿的前提下,与公司签订流转协议,头三年的田地收益归公司所有,国家的粮补等政策归农户享有。三年后,如果农户愿意自己种,公司无偿归还田地。
这种做法一举多得。帮农民减轻耕种负担,流转后农户坐享粮补,帮忙看护农田每亩还可得260元的工钱;二是公司获益,抛荒田地复耕,公司投入较大,每亩要花约850元,第一年略有盈利,第二年、第三年公司对田地轮流耕种,每亩收益500元左右;三是确保了农田增产、农户增收,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
沉山村551亩水田全部复耕,早稻一片绿油油。村支书胡宜良介绍,全村1828人,现留在家的仅400人,田地抛荒严重。今年3月,全村300多户将荒田流转给灭荒公司。看着荒田变秧田,“心情舒畅!”
赵伟岭说,经镇村干部和乡村振兴工作队宣传动员,全镇1000多户将荒田流转给灭荒公司。目前公司已种“双季稻”早稻2213亩,剩下2004亩抛荒田将全部种上中稻和大豆。
四庄乡华家村
烟火塘响起槌衣声
6月8日,在通城县四庄乡华家村2组烟火塘槌衣石上,村民胡明华用棒槌反复槌打被子,清脆的槌衣声打破了乡村的宁静,给这个美丽的村落添上了一抹乡愁记忆。
“今年烟火塘水满了,棒槌又派上用场了。”40多岁的胡明华说,以前,2组有一口烟火塘,既防屋场里的火灾,又方便村民洗衣洗菜。前些年,村民家家户户通了自来水后,烟火塘逐渐荒废,淤泥沉积,杂草丛生,加之一些村民乱到垃圾,烟火塘成了垃圾场。
村湾没有水塘,不仅少了许多秀美,还多了几分隐患。去年春节,一户人家放烟花引发火灾,邻居们一起来灭火,可水源不够,还是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感谢县委宣传部的领导们,帮助华家村重修了3口烟火塘。”村支部书记洪浪介绍,今年3月,联系华家村的县委宣传部领导,在入户走访时了解到,包括2组在内,共有3个组的烟火塘干涸见底,亟待重修。大家一起在村里召开了部长办公会,决定挤出5万元资金,请挖机清淤、农用车清运垃圾,然后组织机关干部与村民一道护砌。
短短一个多月时间,三口3米多深的烟火塘开挖完毕。几次大雨后,烟火塘重现碧波。
“这三口塘,可以灌溉100多亩水稻,还可以搞养殖呢。” 洪浪数说烟火塘的种种好处。
“烟火塘的槌衣声,留住了乡愁,留住了美丽。”县委宣传部驻村工作队队长吴新来深有感触地说,进村入户访民情,既要身入更要心入情入,带着情怀为乡亲们办实实在在的事情。
五里镇左港村
脱贫户办起面条加工厂
5月30日上午,通城县左港面条加工厂的营业执照颁发,法人代表:胡国平。
胡国平今年56岁,是五里镇左港村脱贫户。上世纪90年代,他学会做面条,因生意不好外出务工。2016年回家开起面条作坊,他坚持不放添加剂,面条受到市场欢迎。由于产量有限,每年所挣的钱只够夫妻俩日常开销。
5月15日上午,镇党委书记韩旭辉和瀛通电子董事长黄晖来到他家,了解脱贫后的生活情况。胡国平说出了多年的心愿——办加工厂。
韩旭辉现场“诊断”后说,老胡的技术和面条质量不错,但是要想办加工厂,一是申请注册公司和商标,二是按照食品加工生产的标准对作坊进行改造。
“我算过账,改造一是要装修,二是要购买设备,需资金约10万元。这么多钱上哪借?”胡国平满脸愁容。
“我们帮你!”韩旭辉说,缺资金,镇政府帮助申请贷款。黄晖说,只要改造升级,他代表公司预订10万元的面条,“先付钱再送货!”
当天上午,韩旭辉返回镇里紧急召开会议商量帮扶措施,由市场所工作人员帮助注册、指导改造,镇政府和银行提供信贷支持。下午,镇市场监管所等部门的工作人员上门,帮助注册商标、设计改造方案等。两天后,胡国平动工改造。
5月30日,韩旭辉再次来到老胡家时,面条制作车间、烘干车间和包装车间一应俱全,即将安装机器。胡国平再次算帐:投产后面条产量将从300多斤提高到1000斤,每天纯利润1500元。“今年能回本还贷!”
隽水镇油坊村
引来城里自来水
“城里的自来水不一样,水质更清,水量更足。"6月2日,廖国良拧开自家的水龙头,看着哗哗流下的自来水,他喜不自禁。
廖国良是通城县隽水镇油坊村18组村民。8年前,他与村里其他人一样,在政府部门扶持下,打了一口深水井,架起水泵水管,从此用上自来水。
“井水的水质和水量都不稳定。”彼时,村民们不无遗憾,井水经过简单过滤后直接饮用不太放心,遇到下雨天,水质混浊,要用水桶沉淀半天才敢用。
在入户走访中,隽水镇党委书记胡建平、油坊村支部书记龚明亮了解到村民饮用水之忧,决心利用城郊村优势,从城区水厂引自来水。
一方面,向上争取政策优惠,由县水利和湖泊部门解决引水管等物料问题,由县城发水务集团解决工程设计、预算和施工问题。
另一方面,向内使劲,镇村两级筹资130多万元,解决挖沟、填埋等土方工程,村民出资解决入户水表、水管等。
“仅主水管分水管就铺了1万多米呢。” 龚明亮说,油坊村自来水提档升级工程分两步实施,一期18个组650多户已于近期全部通水,二期11个组400多户正在积极谋划,即将启动,届时全村都将告别井水,用上城里的自来水。
“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需要解决一批实际问题,兴办一批实事好事。隽水镇地处人口密集的城区郊区,压力更大、责任更大。” 胡建平说。
塘湖镇青年干部志愿队
“一颗塘”陪伴留守儿童
“五月五,过端午;包粽子,挂菖蒲;赛龙舟,敲大鼓;家家户户庆端午……” 端午节前夕,通城县塘湖镇“一颗塘”志愿队在荻田村举办“萌心童趣,拾趣端午”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一场精心准备的端午习俗故事会,拉近了志愿者与留守儿童的距离。
在为期半天的活动中,7名志愿者与14名荻田村留守儿童结对,开展10多个与端午节相关的节目。忆屈原时,小朋友与志愿者一道缅怀伟大的爱国诗人, “悲愤的汨罗江畔,仿佛在诉说一位诗人的满腔忧怨,一曲《离骚》穿越时空两千年……”;制香囊时,志愿者教小朋友们用五色丝线、艾草和流苏缝制“粽子香囊”,不仅有驱避蚊虫的功效,也饱含着祈求小朋友健康成长的心愿; 绘龙舟时,小朋友们自由创作,发挥想象力和创新力,让手中的龙舟拥有了不一样的色彩。
“端午习俗,传承的是文化,传递的是感情。”塘湖镇副镇长、“一颗塘”志愿队队长王露说,本次活动不仅让留守儿童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更是体验到端午的独特魅力,加深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喜爱,将文化自信深植于心。
塘湖镇在外务工经商人员多,各村留守儿童共有1000多名。为了帮扶这些留守儿童,今年3月,塘湖镇成立“一颗塘”志愿队,首批7名队员均为镇里年轻干部,已开展多场关爱活动。“通过持续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带动更多社会力量,共同呵护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 王露说。
麦市镇党员志愿者
“小麦粒”关爱留守老人
“党的政策这么好,还要麻烦你们来给我们扫屋,真是太感谢了!”6月10日,麦市镇西坳村安置点留守老人葛国才看到干净整洁的房间,动情地说道。
前不久,镇里“小麦粒”党员志愿者在走访中了解到,安置点里有部分老人,儿女常年在外务工,自己行动不方便,屋里屋外的收收捡捡成了难题。“一定要为留守老人们做点事情。”志愿者一起商量后,决定分头为老人打扫卫生,美化居住环境。
清扫庭院垃圾、清理角落杂草、整理房间卫生......志愿者们手携袖章,合理分工,深入每户老人家中开展义务劳动,与老人拉家常、问需求,叮嘱老人注意安全,保重身体。临走前,志愿者向老人们留下了自己的电话,以方便有需求时可随时联系,将志愿帮扶活动每月开展一次,让关爱不断线,让服务永在线。
“志愿服务你我他,相亲相爱一家人。”麦市镇小麦粒志愿服务成立于2022年3月,队伍由麦市镇社会各界爱心人士自发组建而成,已有150余人的“小麦粒”队伍由小到大,茁壮成长。当天,他们共为35户留守老人打扫卫生。
麦市镇党委负责人表示,今后将持续关注留守老人等特殊群体,积极发挥党员干部先锋带头作用,在镇域范围内广泛宣传、发扬敬老爱老的社会责任,激发全社会关爱老人、尊敬老人、服务老人的良好氛围,并经常性组织开展志愿结对帮扶活动,让农村留守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石南镇樊店村
11岁的“孤儿”有了家
“代表全家和侄女,感谢党委、政府和爱心人士……我会带着孩子一起好好生活!”5月28日深夜,黎芳在朋友圈替侄女媛媛深情致谢。
今年11岁的媛媛是通城县石南镇樊店村人,5月6日,她的父亲突然去世,由于母亲早年离家未归,爷爷奶奶早世,姑姑黎芳外嫁,她成了“孤儿”。听到这个消息,通城县委统战部派驻石南镇樊店村的驻村干部刘永安心里一揪,带着村干部赶到媛媛家里,和乡亲们一起处理后事。
“媛媛没有依靠怎么办?”刘永安说,虽是事实上的孤儿,但因她有母亲,不能按孤儿办理手续。他一连好几夜都没睡着,甚至和妻子商量,如果媛媛的母亲找不到,把孩子接到家里照顾。
刘永安向警方求助,上门为媛媛进行心理疏导,同时发动村里捐助、申请单位慰问、联系学校帮助免除校车费伙食费,解决媛媛的燃眉之急。另外,他向民政部门申请救助,将媛媛纳入监测对象。
在警方的帮助下,媛媛的母亲找到了。但她有了新的家庭和孩子,生活也十分艰辛。他想出折中办法:孩子交由姑姑黎芳收养。
经他多轮做思想工作,媛媛的母亲同意这个方案。5月20日,媛媛的监护权顺利变更。一位爱心人士被刘永安的热心打动,表示将资助媛媛上学直到工作为止。
收养手续办妥,刘永安又跑教育部门,帮助媛媛办理转学手续。“命苦的侄女虽不幸,但遇到这么有责任、有爱心的干部,又是幸运的。”黎芳说。
大坪乡内冲瑶族村
村支书陪低保户办证
“胡爹,您跟着我到这个窗口填表办手续。”6月1日,通城县大坪乡内冲瑶族村党支部书记胡金文开着私家车,将该村低保户胡从龙送到县残联办理残疾证。
大坪乡内冲瑶族村低保户胡从龙今年55岁,眼睛视力模糊,老伴智力低下,两人没有劳动能力,只能靠低保生活,膝下一子在外地当学徒工,不在身边照顾日常生活,也没有经济能力供养父母,胡从龙想去县城办理残疾证都不知道该怎么去。
今年,县里组织开展“千名干部进百村入万户”大走访活动,胡金文在走访困难家庭时,了解到胡从龙这些情况后,很快联系了村委会和乡民政办,先办好村、乡两地的手续,然后带这两位村民前往县残联办理残疾证。
6月1日上午,大坪乡内冲瑶族村党支部书记胡金文带着胡从龙夫妇前往县残联办理相关手续,县残联负责人热情接待并耐心为胡从龙夫妇讲解政策。胡从龙夫妇填好申报表后,胡金文又陪他们到县人民医院进行视力残障等级鉴定。当天,胡从龙办理残疾证的申报工作已完成,其老伴的智力残障等级鉴定也在进行中,待审批完成后,县残联直接将证件邮寄给胡从龙夫妇。
“胡书记像亲人一样贴心。”回村路上,胡从龙夫妇不停地夸赞。
“民生问题无小事,带村民跑一次县城对我们来说不算什么,却可以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内冲瑶族村党支部书记胡金文如是说。
关刀镇驻村工作队
巧用朋友圈助农增收
“今日走访入农家,娭毑托我卖山茶。”6月5日,51岁的付楚舒在微信朋友圈帮助台源村六组村民卖茶叶的视频一经发布,6户脱贫户的50斤茶叶瞬间卖光。
台源村六组为山区,山多田少,茶叶成了村民少数的收入来源之一。作为通城县市场监督管理局驻关刀镇台源村第一书记,付楚舒一面引导茶农提升制茶工艺,一面通过朋友圈帮助售卖。“头茶苦、二茶涩、三茶好吃又拍热”的本地茶叶,通过开水泡、揉搓、冲洗、晒干等传统制茶手法,通过第一书记的朋友圈推销,如今成了走俏货。
关刀镇台源村艾本剑种了10多亩紫糯,去年紫糯喜获丰收,可销售渠道销售不畅,今年上半年仍然有大量紫糯米堆在家里。“一旦错过端午节家家买糯米扎粽子的销售佳季,日后售卖更加困难。”付楚舒获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在县媒体平台和微信工作群发布公益助农信息,并利用微信朋友圈传播快的优势,拍摄卖货视频。他活泼俏皮的视频被微信好友转发,一晚上卖掉350包紫糯米。截至端午前,付楚舒在朋友圈共计销售紫糯米7000余斤。
通城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的支持下,付楚舒驻村工作组与县康悦、玉立等29家酒店、超市建立微信平台,积极帮助脱贫户、监测户及农户销售农产品,截止6月2日,共销售紫糯米8000余斤、茶叶60余斤、鸡蛋500个、猪肉500余斤。
马港镇易塅村
山路修到百姓心坎上
“这条进山的路修了几十年都没修好,这次多亏了驻村的吴书记,现在进出畅快多了!” 6月8日,在通城县马港镇易塅村一组的路口,村民熊春保指着崭新的水泥路,赞不绝口。
易塅村深山环绕,道路崎岖,该村一组通往山上石门寺的道路更是狭窄,无法通车,住在山上的百姓只能肩挑背驮。村组虽然多次谋划修路,但是因为修路需要占用邻村村民部分土地,土地纠纷多次协调未果。
今年初,县法院驻马港镇易塅村第一书记吴志明到易塅村一组入户时收集到群众修路的诉求,也亲身感受到这条山路给出行带来的不便,而且这条路更是山上12户30多名村民生产生活的必经之路。
民有所呼,我必有应。修路成为是摆在驻村工作组面前的头等大事,而首先要做的便是化解多年未解的矛盾纠纷。为此,吴志明反复做双方工作,积极化解纠纷。在双方争议的地段,工作队提议从邻村村民老屋后埂上留出两米用于砌堤,两米以外用于公路硬化。砌堤共计需要费用6000元,吴志明想方设法通过法院申请司法救助,解决其中大部分,其余部分由当地村民自筹,最终纠纷成功化解。
矛盾化解了,上山公路也就顺利的修建起来。今年5月,在当地党员群众的共同努力下,这条村民翘首以盼的山村公路终于正式通车。
望着眼前的一切,吴志明深有感触地说:“只有将山村道路修在群众的心坎上,才能走得更好更远。”
沙堆镇党员干部
遍访50户种养合作社
“我以前也是一名贫困户,2017年成立了神仙畈种植专业合作社,从最初的一台拖拉机到现在的无人机播种施肥,不仅自己走上了致富路,带动贫困户40多户……”
在通城县沙堆镇湾船咀村新兴经营主体联农带农座谈会上,镇村干部与该村种养殖大户卢四强交心谈心,并一对一落实联农带农措施,确保每户脱贫户收入应增尽增。
连日来,沙堆镇党员干部按照“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活动要求,遍访全镇50户新兴经营主体,落实联农带农机制,让每一户脱贫户监测户都有产业就业等帮扶措施。
巾帼不让须眉,通城县金土地种植合作社是石冲村9组一名女同志于2018年成立的,该合作社坚持生态种植理念,大力试验和推广应用“生态保育”“零除草剂”“修剪管理”等一系列生态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目前有吊瓜基地3个,总面积达到100亩,预计2022年产量达到2万斤,销售额达到33万元,带动脱贫户35人。“下一步,我准备继续流转村里撂荒土地,后续完善冷藏、烘干等产业链,将基地做大做强,带动更多的贫困户务工就业。”该合作社负责人说。
今年,沙堆镇进一步完善合作社联农带农机制,培育出瑶泉建筑劳务分包有限公司、金亮家庭农场、石冲村产业观光园等一批新兴经营主体,有效带动农民增收。“大力发展乡村产业,探索完善“一村一品”,建立健全各类市场主体联农带农机制,是拓展农民持续增收、稳定增收新渠道的有效路径。”沙堆镇党委书记:胡翔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