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不是没有新闻,而是缺乏发现新闻的眼睛。新闻敏感几乎是困扰每一位新闻人的难题,那么,如何培养新闻敏感,练就一双慧眼呢?
我们的体会是:做个有心人,善于观察、善于比较、善于提炼。
今年3月,我们到咸安汀泗桥镇采访,在参观“红色体验馆”时看到一张照片——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老太太龙运娥,默默守护着500烈士的英灵,38年如一日,渐成信仰……
我们第一眼感觉这是个好题材,于是储备在心中,在清明节来临之际,立即行动,赶到汀泗桥镇赤岗村一组龙运娥老人家中进行采访。
龙运娥老人是从外地嫁来咸宁的,我们听不懂她的方言,只能依靠其亲戚帮忙翻译,但这丝毫没有影响我们倾听她的故事。
起初,得到的线索是她本人为烈士守墓,直到老人讲起自己的丈夫时,我们才知道,原来她做这一切是受丈夫影响。
新闻常在脚下,现场激发灵感,我们决定重新挖掘她丈夫的事迹。特别是她丈夫生前捐献自家山林安葬烈士、死后让自己的坟墓紧靠烈士陵园,龙运娥也打算死后效仿丈夫,夫妻俩生死守墓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我们。如此一来,从一个人到两个人,这种“接力”精神不仅让新闻的故事性更加浓厚,也为故事的跌宕起伏增添了吸引力。
随着采访的深入,我们对那段历史的了解更加翔实,那些牺牲的战士们在当地留下的故事,吸引我们对村组干部、有关历史专家进行更深入采访,并走进档案馆查询相关史料,以进一步突出主题、刻画人物、揭示本质。
挖掘到好素材,只是完成了第一步。我们知道,写人就得写出人物的“魂”来,写出特点来,写出个性来;写事,就得写出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来。总之,要把最想告诉受众的东西写出来,越清楚越好、越生动越好、越透彻越好。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用细节说话。
可以说,此稿的成功,细节起了决定性作用。如“烈士热血洒在异乡热土,乡亲们又用热土掩埋忠骨”“丈夫临终前再三嘱咐妻子:我很荣幸,生前能为烈士守灵,死后还得继续守护他们”等,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这篇通讯的艺术魅力。
此外,个性化语言的运用也是此稿的一大特色。人物的语言几近逼真、口语化,合乎人物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时期、特定的心情,做到了恰如其分、贴切自然。如开篇时,“汀泗河低吟着绕过山林,似在述说着历史烽烟”,以汀泗桥的红色历史带出现实故事,引人入胜;文中“38年过去,时间风化了雕刻的碑文,但守墓的誓言从未被冲淡,它早已融进这里的泥土,滋养着墓旁的青松翠柏……”,散文式的语句,不仅让读者印象深刻,更使人物感情得到进一步升华。
我们写作此稿,从发现线索——储存选题——深入采访——精心写作——及时刊发,一气呵成,最大的感受是,只要保持敏锐的发现力和丰富的表现力,好新闻就不难被发现,不愁写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