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二手书店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希子

  采访时间:3月1日

  采访地点:咸安区西大街社区

  本期悦读人:凌钊

  我小时候读《平凡的世界》,对作者生动描述少平读书时拮据的窘况记忆犹新,因为我们那一代,很多生活都比较拮据。小时候我跟着同学去逛县城上的书店“蹭书”看,总有一种做贼感,因为我老是“蹭书”看,好在书店老板们都很好,不会撵我走,我也如饥似渴阅读了好多精神食粮。

  受阅读的影响,我也喜欢读老书、旧书,慢慢地也开始着迷于收集和收藏,对书本身充满了崇敬之感。开一个二手书店,最大的心愿是,能让书流动起来。

  我读大学时,发现每逢一学期结束,很多同龄人都会把旧教材当废品卖掉。这令我受到很大触动,觉得自己该做点儿什么了。毕业后,我决定开一家二手书店,把很多人不要的旧书重新利用起来。

  刚开始营业的时候,我没有实体店面,就是一个三轮车摊,架个纸牌子写着“回收旧书”。这种让旧教材循环利用的做法,既经济又环保,很受顾客的欢迎。而且成本比较低,我也赚了一些钱。

  然而由于刚开始不懂经营,我摊位的二手书大多是教材用书,开学那几天过去之后,来淘书的顾客就少了。半年之后,我的书摊有点儿经营不下去了。

  为了支撑下去,也为了开实体书店,我开始想办法。曾经找了个临时工作,一边赚钱,攒开书店的本金,后来还东拼西凑借了点钱,凑合着将二手书店开了起来。我也知道光靠卖二手书不一定靠谱,就搭着卖文具、冷饮、小百货的方式,提高书店的收益。

  有些书读过了,放在家里不再读,这样很可惜。淘二手书之乐,乐在过程。尤其如果淘到好书,能结识志趣相投之人,记录人生的一段段旅程,便是多年淘书的收获所在。

  我记得最远一次上门收购二手书,是1995年去武汉。那时不像现在物流快递这么发达,考虑到路途较远,我凌晨就出门赶车,拖着个大行李箱在武昌附近的大学城一直待到早上9点,起身赶往校区大门口。

  当时,已经有不少书摊主骑着电动三轮赶到,淘书客更是不少。大门一开,大家鱼贯而入。摸不清情况的我只能东瞅瞅西瞅瞅,看着书商、淘书爱好者与卖书者讨价还价。

  还有一次是1997年,我去温泉办事,离开时临近晚十一点,我就去住旅馆。店主年长我几岁,我发现旅馆的拐角处是个开放的仓库,里面堆着好多旧书,我高兴不已。简单一番介绍后,店主便向我展示了多种藏书,有些书页有残缺的地方,他竟会自己动手修补,让我很是敬佩;我们一起聊到凌晨两点。就这样,我跟店主也成了多年的朋友。

  我觉得,让书流动起来就很好,可以发挥它的作用,家里如果闲置的书,不看就是一堆纸,但放在书店里,被喜欢的或需要的人买走,就会对别人有帮助。

  我喜欢读二手书和旧书,因为书中常常会有前一些读者所批注的见解,可能是进一步对作者的某种观点和看法进行了深度解读,也可能是不同看法,甚至是分享了自己的某段经历,总之,他们阅读后留下的痕迹,常常能让一个人在阅读时产生多角度看待问题的思路,你也可以感受到这本书带来的时空差交流,是一种很奇妙的感受。

  我自己尤其喜欢文史、古旧类图书,比如《庄子》,我收购了不同的版本,放在一起对照看,做注释。我自己不会在书上写字、涂抹,不会折角,但部分回收的旧书不可避免有些书写、看书的印迹,售卖时我也会和顾客说明,很多顾客和我也成了老熟人。他们有什么想淘的书,会提前告诉我,我一旦淘到了,会帮他们留着,随时来购买,这样既方便了顾客,也给我积攒了良好的口碑。

  随着时间的推移,书页会发黄,可是书与人的故事依然在辗转流传,如同在茫茫人海中寻找一位真挚的朋友,这大概就是二手书的魅力所在吧。

  我们淘书也就圈子,很多同行后来也开了书店,生意也都还可以。只是随着图书行业的发展变革、网络终端设备的普及流行,网络平台的兴起以及数字化的冲击,现在大家生意没有以前那么好了,也有些二手书店主另谋出路,或者通过学习摸索在孔网上开了网店,但不管怎样,我还会坚守在这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