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只大熊猫是如何出国的

  在100多年前的西方世界,博物学家口中流传着一个传说:在中国神秘的西南密林,生活着一种长相怪异的“黑白熊”,它们不以肉类为食,却嗜食竹子和鲜笋,在中国藏区和尼泊尔等地还被称之为“竹子熊”。

  为了一探究竟,各国探险家一拨拨来到我国川藏、秦岭的森林,希望一窥其全貌,其中最早真正见到他们眼中怪异熊类的西方人是谭卫道。他是一名生物学家,19世纪60年代被派遣到中国,在20年的旅居生活中,他记录了千余种中国生物,其中光是哺乳动物就有63个当时西方学界未知的新种。在1869年发现的物种中,便有一种是今天我们的主角,中国的可爱国宝——大熊猫。

  时间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探险家威廉·哈克尼斯带着新婚妻子、服装设计师露丝来到中国,试图抓到一只活的“黑白熊”。然而,威廉·哈尼克斯到达上海后不久就因食道癌离世,妻子露丝为了完成丈夫的遗愿,重新组织了科考队踏入四川密林。经历艰难险阻后,如愿得到一只仅有两斤多重的熊猫宝宝,并给它取名“苏琳”。

  幼年熊猫苏琳要运出国并非易事。露丝百般托人,才说动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以“奇怪哈巴狗”的名义报关,把苏琳送到美国,并饲养在芝加哥的布鲁克菲尔德动物园。苏琳的出现,几乎成了20世纪动物展览最不可思议的一幕。短短3个月,创造了高达32万余人次的游客流量,露丝也被称为“熊猫夫人”。出于巨大的商业利益,西方掀起了巨大的“抓熊猫热”,露丝为此后悔不已。

  虽然动物园对苏琳呵护有加,但由于对大熊猫的习性不了解,两年后的1938年,大熊猫苏琳去世了。对它的死众说纷纭,有人说是死于肺炎,也有一说是死于误食异物。虽然只经历了短暂的两年生活,苏琳对西方世界了解熊猫、了解中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此后,苏琳被制成了标本,安置在芝加哥的菲尔德自然史博物馆。

  其实,大熊猫有两个亚种,除了相对常见的四川大熊猫之外,还有一个较为少见的秦岭大熊猫亚种。后者在野外仅有200多只,它们脸更圆,鼻梁更短,更加憨态可掬。世界上唯一一只圈养的咖啡色熊猫“七仔”便是秦岭大熊猫。

  也许,在苏琳的时代,西方人眼中所见的除了大熊猫本身,还有“遥远神秘的东方”。但大熊猫不是殖民主义的猎奇藏品,也不是靠着卖萌挑动狂热的“动物爱豆”,它依旧是中国特有的神秘黑白熊,与中国特有的生态系统一起隐居在深山里。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