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愿景,不仅仅是好山好水,更关系着民生之安稳、经济之蓬勃、民心之润泽。
为积极响应党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邮储银行咸宁分行以打造线上线下有机融合核心竞争优势为根本,聚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三大重点主体,全面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该行三农金融业务由服务“小农户”向服务“大三农”全产业链金融转变。
去年,全行涉农贷款余额27.02亿元,其中个人贷款19.94亿元、小企业贷款3.98亿元、公司贷款3.1亿元。
创新服务,提高效率
“客户足不出户,就可进行贷款申请,满足资金周转需求。”近日,邮储银行咸宁分行相关负责人介绍,该行创新线上服务,提高工作效率。
据介绍,借款人可登录该行手机银行申请贷款,系统实时反馈审批结果,实现纯线上申请、审批、放款。去年该行累计投放线上贷款4739笔、金额9.46亿元。
不断推广移动展业服务,优化业务流程。去年累计通过移动展业渠道发放贷款504笔、金额8593.9万元,有效提升了为客户提供贷款服务的效率。
积极响应号召,专项政策支持。该行加大涉农贷款信贷额度和经济资本配置的政策倾斜,对普惠型涉农贷款给予资金成本优惠。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紧扣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给农民群众带来了新期待、新希望。邮储银行咸宁分行带着对百姓的情怀、对社会的责任、对使命的认知,勇毅笃行,躬耕不辍。
去年4月,该行党委会组织召开乡村振兴专题会议,学习“十四五”规划乡村振兴有关内容、监管部门、上级行相关文件精神,深刻领会中央决策部署。
去年11月,组织全市信贷从业人员学习相关讲话和精神,分析现阶段发展形势,找准工作短板,按照计划目标,切实将工作落到实处。
根据地方政府、监管部门相关精神,结合地方实际,该行制定了《咸宁市分行关于2021年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工作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总体目标、推进实施具体安排及分工,拟定全市建设1个市级乡村振兴示范县。
去年9月,该行与通城县政府签订《乡村振兴示范县市建设战略合作协议》,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战略高效实施。
创新产品,振兴产业
乡村振兴,因地制宜发展富民产业是关键。邮储银行咸宁分行不断创新产品,助力产业振兴。
推信用类贷款。为有效解决农村客户群体担保措施难实现的问题,该行针对水产养殖客户推出“农信贷”,针对老客户推出线上“极速贷”,针对普通客户推出“农贷通-信用类、商贷通-信用类”,针对涉农纳税大户推出“税贷通”等产品,满足各类不同客户群体的融资需求。去年该行全年累计投放信用类小额贷款2728笔、金额3.25亿元。
推平台类贷款。去年10月,邮储“新农快贷”正式开办,实现新农直报平台、邮储银行和湖北省农业信贷担保有限公司3个板块有机联动,该行利用新农信贷直通车系统,积极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采集,加大对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力度。
通过对接市、县两级农业农村局,批量获取新型农业主体名录,及时组织各支行开展电话和上门走访营销;联合当地农业部门组织推荐会,如通城支行联合农投公司、经信局,召开新农信贷业务直通车推荐会,现场获取意向客户信息。
同时,加强与海大、通威饲料经销商合作推进,以订货会为媒开展金融产品宣讲,主要为嘉鱼、赤壁、咸安等县市,联合饲料经销商片区经理走访目标客户,一对一做好金融服务。截至2021年12月31日,发放新农快贷2笔、金额73万元。
加大力度,加强合作
去年,该行立足农业农村市场的三农金融数字生态体系,提升线上服务能力,提高放款效率,降低作业成本,做好风险管控。
通过选择特色优势产业集中、信用环境良好、资金需求旺盛的村镇,开展信用村建设活动,助力乡村振兴。
该行全年计划共建信用村300个、评定信用户9000户。截至2021年12月31日,累计建设信用村355个,评定信用户7272户。
今年,该行将全力做好乡村振兴工作,助推金融支持新型农业主体大发展,加大信用村建设力度,深化与农业农村局合作,共同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服务重点主体。积极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采集,积极探索拓宽农村抵质押物范围,加大对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力度,加大“新农快贷”投放。突出做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力度,提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覆盖率。
推进重点项目。强化对“快消贷”、“线上信用户贷款”、“创业贷”等3个重点产品的推广。同时,开展农业特色行业开发,打造“一县一品”工程。赤壁、嘉鱼、咸安等以水产、粮食、苗木等行业为重点,通城、通山、崇阳以中药材、茶叶、畜牧等行业为重点,力争涉农贷款规模上新台阶。
打造重点模式。凸显线上线下结合优势,整合系统内“极速贷”、“网商贷”数据资源,主动对接系统外平台和外部数据资源,通过“科技+大数据+平台”赋能,加快三农业务数字化转型,着力打造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核心竞争优势。同时,持续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提高信用村建设宣传力度,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