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农民一起编规划,共享高品质生活
在规划编制中,为避免出现“千城一面、千村一面”问题,我市坚持把“与农民一起编规划、编农民看得懂的规划、编农民能用的规划”作为一条硬性原则。通城县北港镇横冲村,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
村级公路四通八达、到组到户,村头巷尾皆有路灯、点亮夜晚,家家户户用上自来水、告别吃水难,公路旁绿树郁郁葱葱、小河清澈潺潺……这些年,横冲村发生可喜变化。
村民们都说,走上舒坦路、吃上放心水、用上稳定网……村里的条件,越来越好了。
之前的横冲村,基础设施简陋、河水污染严重、村民卫生意识不强、产业布局简单,一度成为“后进村”。
在编制村庄规划时,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充分发动村民参与积极性。注重编前走访、编中征求意见、编后公示,让村民自始至终参与规划编制,并按照“三分体验、五分沟通、一分项目、一分管控”的原则确保编制成果接地气、易实施。
“希望能对南港河进行整治,增加景观休憩设施。”
“道路路面较窄、破损严重,需要改造提升。”
“建议新增村民活动广场,增加健身娱乐等设施,丰富业余生活,在广场旁配置公厕。”
……
村民们积极参与讨论、发表建议,最终成型的“横冲村村庄规划”,村里满意、村民支持。
按照规划,横冲村准备修建文化中心,村民们争相捐款,一夜之间筹集资金19万元。
横冲村产业基础良好,结合村民们的建议,该村按照“一基础、一核心、一延伸”的产业体系构架,形成“强一产、带二产、兴三产”的融合发展格局。
“白天在家门口干活,晚饭后去文化广场转转,惬意得很,生活不比城里差。”村民陈望荣自豪地说,如今村里的美好生活,自己也是“规划师”之一。
横冲村党支部书记袁明单介绍,规划引领下,横冲村从昔日的“后进村”逐步成为“党建强村、经济富村、文明新村、美丽靓村”,被评为“咸宁市乡村振兴示范村”“咸宁市产业发展示范村”“湖北省生态建设示范村”。
李光介绍,针对村庄规划编制出现指标化、同质化、城镇化、盆景化等不良倾向,导致村庄规划建设无序、千村一面问题,规划编制单位始终与农民心连心,尊重村庄自然肌理,保持田园风光,忆乡愁创新业,打好特色牌,激活全域全要素乡村空间,让村民共享高品质生活。
在编审程序上,规范编制“133”流程,编制单位驻村不少于1周,乡贤访谈、村湾夜话、村委座谈等不少于3场,明确村民代表讨论会、乡镇和县直部门评审会、县级规委会3级评审。
规划师下镇进村,实现高效能治理
为助推乡村振兴,我市在全省首创乡村规划师下乡服务。
村庄规划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性、先导性工作。为做好村庄规划,我市对规划人才进行摸底,探索“市统县管乡用”工作机制,建立乡村规划师下乡服务制度,实行统一建库、统筹派驻、统一管理。通过全体动员、全面摸底、全系融合,构建分层分类的乡村规划师人才库、中介库、管理库,统筹建立市级乡村规划师专业大平台。
根据实施方案,对全市乡镇按重点镇、一般镇,村庄按示范村、整治村、一般村等进行全面分类统计,按照“一镇一师”原则统筹镇级派驻乡村规划师,每个镇配1名乡村规划师,其中重点镇2至3名,服务天数不少于5天/月。按照“一村一师”原则统筹村级派驻,优先派驻至示范村、整治村,确保每个示范村配1名乡村规划师,其他村庄视各乡镇实际需求动态派驻,服务天数不少于3天/月。
驻镇规划师全方位参与到乡村规划的各个环节,协助乡镇编制村庄规划、实施乡村建设、管理农村个人建房、推广农村住房样板户型等,确保村庄规划落实落地。
乡村规划师下乡,是我市健全机制,构建村庄规划管理新秩序,实现高效能治理的具体举措。
同时,为村庄规划的执行落地安上"保险阀"——
建制度立标准,下好先手棋。先后出台“一办法一规定一方案、两图集三导则”,为村庄规划建设给予政策保障、制定标准流程,提供技术支撑。
完善机制体系,做强基层站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成立乡村规划科,指导县(市、区)局成立乡村规划股。畅通“两统一”职责履行链条“最后一公里”,使管理的“拳头”伸得出、打得下、击得中,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守耕地红线。
优化审批流程,保障三农建设。理顺乡村规划“报、审、批、查”流程,简化农民建房报批程序。发挥规划龙头作用,积极协调发改、交通、农业、水利等部门,加强联审会审,提升乡村营商环境,提高农民生活品质。
强化全生命周期执法监督。建立规划实施督察机制、加强日常巡查监管、加大违法执法力度。
在规划设计师的画笔下,咸宁的村庄山水入画,乡愁悠悠。不久的将来,更多承载着田园梦想的村湾,会像珍珠般撒遍在鄂南这片希望的田野上,装点着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