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厕所折射大文明
——我市城区“厕所革命”观察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敏 通讯员 王永涛

  小小厕所,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社会文明。厕所不仅是基本的民生问题,还是重要的文明窗口。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厕所革命”,“净齐优”取代了“脏乱差”,厕所文明理念深入人心,高颜值人性化的公厕,已成为咸宁又一闪亮文明名片。

  高颜值人性化,扮靓文明风景线

  “只看外观,根本想不到这里居然是公厕。”8月底,从武汉来咸探亲游玩的吴琼,看到咸宁南站沿河路公厕时,反复确认,才敢相信确实是一座公厕。

  两个圆形建筑比肩而立,大理石墙面美观大气,若不是门口“公共厕所”的大字,乍一看还以为是一个小型旅游场馆。

  走进公厕,造型美观的洗手池,闻不到一丝异味的整体环境,使得市民如厕体验感大幅提升。

  记者在里面仔细查看了一番,发现便器干净整洁,墙面和地面均铺设防滑瓷砖,不仅设置了无障碍厕位,还单独设置了第三卫生间。

  吴琼感慨:“从公厕的美观和贴心,就能看出,咸宁城市的文明程度有了质的提升,难怪能拿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入场券’!”

  钱瑛纪念馆旁的书院式公厕、咸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附近的阳光房式公厕、金桂桥旁的三棱柱式公厕……走访城区,这些设计了残疾人蹲位、母婴蹲位、第三管理间、母婴室、儿童洗手台,配备了厕纸、洗手液、吹风净手器、檀香、灭蚊器、扶手的造型别致、功能齐全的公厕,正成为城市一道文明风景线。

  通过“新建一批、改建一批、开放一批”的方式,我市改造不达标公厕,全面消除城市旱厕,倡导企业开放共享“爱心公厕”,以“小厕所”推动“大民生”、彰显“大文明”。

  统计数据显示,中心城区已投入资金1805万元,建改城市公厕99座(新建33座,改建66座),城区有177座社会公厕免费开放。

  精细化长效化,打造文明实践站

  世界厕所组织发起人杰克·西姆所说:“看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最好去看它的公厕。公厕怎样,城市文明就怎样。”公厕,是一座城市服务功能的标志,也是一座城市文明的缩影。

  近年来,我市不断完善公厕硬件设施的同时,努力提升保洁质量及精细化服务水平,让市民“方便”更方便,将公厕打造成文明实践站。

  “现在好了,‘方便之处’越来越‘方便’,还很舒心。”市民陈鑫感慨,以前,在外面上厕所是个考验,异味、蚊虫等让人特别糟心,需要捂着鼻子,以最快速度解决。

  在咸安区体育馆公厕,保洁人员认真进行打扫冲洗,连边边角角的污渍都不放过。清理完毕后,仔细确认保持通风设备的顺畅,并点上去异味的檀香。

  市环卫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出台了《咸宁市公厕管理办法和考核办法》,定人、定职、定责,对公共厕所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每月的绩效与工作的考评考核挂钩。公厕的维护资金由市财政部门保障,专款专用。

  此外,我市尝试推行“以商养厕”的新思路和新模式,取得良好效果。

  新建的潜山古寺入口公厕,就是“以商养厕”的代表,用商铺租金来抵消公厕保洁费用。商家在免费使用商铺的同时,负责公厕日常保洁与维护,政府对管理情况进行监督考核。既减少了政府在公厕管理方面的投入,又提高了公厕的保洁率。

  强宣传重引导,弘扬文明新风尚

  据统计,我市城区现有公厕373座,平均每平方公里4.9座,每平方公里公共厕所覆盖率达98%。

  如何将公厕这扇“文明城市”的窗口擦得更亮?我市的答案是:强宣传重引导,弘扬文明新风尚。

  “你冲、我也冲”“细微之处见公德,举手之间显文明”“来也匆匆,去请冲冲”“滴水在指尖,节水在心田”……在城区公厕,文明提示标语随处可见。

  家住文笔路社区的刘先生说,公厕里的文明标语形式新颖、处处可见,时刻提醒大家在“方便”时,注意如厕文明。

  “社区、小区在进行文明宣传时,也会着重进行文明如厕的宣传,让大家认识到文明如厕的重要性,并积极行动起来。”家住书台街的市民阮女士认为,政府投入这么多物力、人力,将公厕建得好管得好,作为市民,要自觉遵守文明规章,不能拖后腿。

  市民杨女士,每次上公厕时,都会自觉冲水,注意不浪费水,还教育孩子也要这样做,她说,文明如厕,应该成为每个市民的行动自觉。

  据悉,近年来,我市开展“厕所革命”志愿者义工活动,发动12000余人次,广泛开展公益宣传,推动文明如厕进社区、进乡镇、进校园,扩大文明如厕的影响力、带动力,在全市掀起了一股文明如厕的新风尚。

  市环卫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文明如厕,需要社会引导、教育他律,更需要个人自律,希望每个市民,都能践行文明如厕风气,弘扬文明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