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夏至节气的由来
夏至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视太阳运行至黄经90度为夏至,此时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的日照时间最长。夏至之后,阴气始生,阳气开始衰退。
“不过夏至不热”,“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虽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夏至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仍继续升高,大约再过二三十天,一般是最热的天气了。中国古人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
二、夏至节气的气候特点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夏至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一般可满足作物生长的需求。多数情况,“夏至”期间,正值长江中下游、江淮流域梅雨,频频出现暴雨天气,容易形成洪涝灾害,甚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威胁,应注意加强防汛工作。
三、夏至节气如何养生?
1、保证睡眠莫贪凉
夏至时节,起居养生为适应自然界阳盛阴伏的变化,即可顺应日照时间而适当地晚睡早起。但应该注意的是,夏至是人体阳气最为浮盛的时候,容易出现咽痛、牙痛、口腔溃疡等上火症状。因此,睡觉时间最好不要超过晚上11点,避免熬夜损阴伤阳,有条件的应尽量睡一下子午觉。另外,夏日炎热,腠理开泄,容易感受风寒湿邪入侵,因此睡觉时不宜直吹久吹风扇、空调,使用空调时,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
2、适食酸味忌寒凉
夏至天气炎热,人体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饮食要清淡,多食蔬果杂粮,不宜肥甘厚腻,以免助湿助热。又夏至气温高,耗气大,出汗多,人体水分丧失较多,相应的盐分损失也多,容易出现口渴、乏力、疲劳等症状。中医认为多食酸味可固表敛汗。所以此时进食可适当多吃酸味,如乌梅汤即是夏季保健良品,取乌梅15-30克,陈皮、干玫瑰花、山楂各3-5克,冰糖适量放入锅内加水煮沸,大火烧开转小火煮30分钟,调味即可,也可适当加点盐,以补充随汗损失的盐分。但切忌为贪图一时畅快,大量食用寒凉之品。从阴阳学角度看,夏月伏阴在内,《颐身集》有载“夏季心旺肾衰,虽大热不宜吃冷淘冰雪、蜜水、凉粉、冷粥,饱腹受寒,必起霍乱”。故西瓜、绿豆汤等虽是解渴消暑之品,也不可过食或冰镇食之,避免损伤脾阳。
3、运动舒缓防过汗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夏至为一年中日照最长、强度最大的时期,此时节若运动过激,容易大汗淋漓,汗泄太过,则耗伤阴液,亦损阳气,还可能出现中暑。故夏至运动宜舒缓,避开烈日炽热之时,加强防护,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快时,在空气较为清新的地方,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等舒缓的运动。
4、调息静心自然凉
夏至天气炎热,人们心情易烦躁,嵇康在《养生论》中说:“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所以夏至情志养生要调息静心,以保神清气和,心情舒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