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丁祥雄,55岁,崇阳县路口镇厢所村佳茂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丁祥雄皮肤黝黑,看上去更像是一个普通农民。说起自己创办养猪场的经历,丁祥雄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
采访时间:3月22日
采访地点:咸宁城区
口述实录:在外挣钱再多,也抵不上带领家乡致富更有成就感。
2018年以前我一直都在深圳做物流生意。创业之路免不了风险和阻力,但只要我看准了的事,干起来就毫不退缩,越是有困难我就会越要迎难而上。
2018年,我从深圳回老家厢所村探亲,发现在精准扶贫的政策帮助下,虽然村里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但村集体产业依旧未见明显成效,村集体经济每年还不足5万元。那一刻,我决定回家乡,在村里创办养猪场,带领村民致富。
厢所村地处丘陵地带,平整的土地少,选址就是个问题,按照相关政策,养猪场必须达到一定要求,需要经过农业、国土、环保等多部门审批,在创业的过程困难重重,但我相信,经历了风雨,必然能看到彩虹。
当得知我有返乡创业的意愿时,市卫健委驻村工作队的扶贫干部和厢所村的村支书主动联系了我,为我出谋划策。在选址征地问题上,驻村工作队同我一道,挨家挨户上门做群众工作;养猪场用电难题上,驻村工作队与电力公司联系,为我解决了新建变压器成本高的难题。此外,驻村工作队多次到县城,与多部门联系协调,逐一完成了一系列养猪场的审批事项。
2020年,养猪场顺利引进猪仔,正式投产运营。为提升厢所村农户种养殖技术水平,驻村工作队邀请职业学校的农技专家送技术到村,在村委会开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我通过参加培训,掌握了生猪的养殖技能。
建成后的生态养猪场,没有污水横流,没有猪粪恶臭,猪舍规范标准,干净整洁。养猪场全部采用自动化饲养,机器会定时定量将饲料传送到猪圈,猪产生的排泄物则被运至发酵池,通过处理后产生沼气,成为新能源。
为增加厢所村集体经济收入及脱贫户收入,我与厢所村签订了合作协议,目前,养猪场每年能为厢所村带来24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其中部分收益用于脱贫户分红,每年能为厢所村88户建档立卡脱贫户每户分得1000元。养猪基地现聘请的2名工作人员均为该村建档立卡脱贫户,村民们经过培训后,已能熟练利用现代化设备高效地开展养殖管理工作。
4年过去了,我创办的合作社被市农业农村局认定为“咸宁市生猪养殖示范合作社”,生态养猪场目前已经步入正常运营轨道,年出栏生猪达4800头。
身在乡村,最关心的便是现在的乡村振兴工作。我觉得乡村振兴最关键的是需要营造适合乡村产业发展的土壤,以能“造血”的特色产业为依托,增加村集体收入,拓展困难群众的受益面。
(整理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朱亚平 通讯员 王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