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高新区有个横沟桥,是“中华诗词之乡”和“中国楹联文化镇”。
“这个荣誉沉甸甸,老刘是功不可没!”横沟桥人为啥这么说?不妨跟着记者一起去探个明白。
结缘文艺的“老校长”
“你找谁?”“老乡好,我找你们的刘校长。”4月2日,细雨蒙蒙,记者来到高新区横沟桥镇文化站。不用说全名,单说一句刘校长,大家都知道说的是谁——热心文艺事业的刘启善老人家。
横沟桥镇文化站古色古香,远离了城市的喧嚣,显得格外清静。拐角二楼上来,是一间宽敞明亮的大房间,这里是当地众多文艺爱好者的交流学习场所。平常,刘启善会在这里专心致志写书法、画画,或者整理当地文学爱好者的作品合集,这是他退休后的生活常态。
“以前是我给学生奖励‘小红花’,没想到自己一把年纪, 也能得个‘小红花’。”面对记者,刘启善笑盈盈,一派朴实和善。
刘启善1949年出生于武汉,1964年中学毕业,他响应国家的号召,下乡洪湖农村,后经参加考试考入荆州师范学院, 23岁毕业后成了一位人民教师,当了三十一年中学校长,一直任教初中毕业班课程, 由于喜欢文艺,在闲暇之余, 他索性连学生的音乐、画画课外辅导也包揽了。
在三尺讲台上,刘启善用不懈的奋斗书写了壮丽的人生,用务实的汗水换来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被湖北省授予特级教师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9年还没退休,已经有很多外省的私立学校有意高薪聘请他。
“老校长, 你可不能走呀,镇政府需要你们懂文化艺术的人!”这时,时任横沟桥镇党委书记的刘琼知道后,亲自跑到学校去劝说。
“外面的世界再精彩,也比不得家乡的山水亲。”刘启善深知,作为一个老党员,组织培养他,横沟这块土地养育他,经过多方面选择后, 刘启善下决心走上了没有报酬的文化艺术志愿者之路,一干就干到了现在。
痴迷书画的“文化户”
2006年,咸安区诗书画研究会横沟分会成立,刘启善出任常务副会长。2009年5月退休后,他更是将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了诗书画研究上。几年来,诗书画研究会横沟分会先后策划举办了三届农民诗歌大赛,发展诗词书画爱好者300余人,引起省市级部门领导和媒体的关注。
2011年,刘启善迷上了画虾。提起画虾,最有名气的莫过于大师齐白石,他画的虾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独树一帜。刘启善研习画虾的历程,离不开齐白石大师的影响。
起先,刘启善画的多半是“病虾”——因未掌握用墨的技巧,他笔下的虾子有些部位“鼓包”,或者不成形,缺乏灵性和感染力。在困难面前,刘启善没有怯步。他一遍又一遍地欣赏齐白石的作品,试图找出其中精妙,一边观察活虾,对照学习。由于痴迷画虾,他一度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几年的刻苦研习,2017年,刘启善的作品《九龙送吉祥》参加第九届中国重阳书画展评选,喜获银奖。
由于常年劳累,作息不规律,刘启善落下了严重的胃病。精力有限,家务事难免无暇顾及,也招来了老伴的埋怨,但刘启善不以为意。他总说,作为一名退休老教师,我觉得我还可以发挥所长,为横沟桥镇的文化建设出一点力。“我始终相信,参与文化事业的人多了,社会定能多一些正能量。”刘启善说。
退而不休的“拓荒牛”
横沟文化站工作人员回忆,《横沟新曲》创办初期,经费有限,活动开展有困难。刘启善顾不上自己身体劳累,积极奔走,筹措资金,编写刊物。“炎炎夏日,我看到刘老写稿时,还带着蒲扇和解暑药,很受感动。”
刘启善作为一个志愿者的身份,进入文化文艺的阵营,在横沟桥镇文化站、诗联书画分会、农民诗社任常务副会长。会员起初只有10多人,条件差,无场所。镇党委、政府大力支持,帮助大家建队伍、定制度、找场所、请老师,这样逐步发展,和其他成员下去走访,做宣传动员工作。几年功夫,文艺组织发展到三百多人,会员现在遍及全镇十三个村和两个社区。
刘启善的生活非常忙碌,他既是咸安区诗书画研究会横沟分会的常务副会长,又是《横沟新曲》的主编。
“基层文艺工作者很辛苦的,都是无偿活动。刘校长不为名利,真是很难得!”说起刘启善,周边人纷纷竖起了大拇指。横沟中学,横沟中心小学及文化活动中心,都留下了刘启善义务授课的足迹。除此之外,他还自贴费用,购买剪刀、画笔、剪纸等教学工具,不遗余力地为基层文艺事业发展贡献余热。
莫道夕阳晚,暮年志更坚。如今,年逾七旬的刘启善,仍然用执着和追求,继续谱写他那无怨无悔的人生。用泉水般沁人心脾的奉献精神,无怨无悔地演绎着为民办实事的精彩篇章,传播着“不忘初心、永无止境”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