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阿列克谢耶维奇的这本书断断续续,40万字,570余页,每天睡前翻一点,用了半个月终于读完。
读这本书并不是因为这是一本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仅仅是因为这是一本记者出身的白俄罗斯作家通过与事件亲历者访谈的方式写成的纪实文学。
不同于小说,没有特别丰富的形容词和高潮迭起的段落,就是一本很朴实的采访和记录,书中没有中心人物,亦无主观的心理分析,单纯通过访谈表现人们对战争、灾难、生活最原始的感受和看法。
一篇篇的采访读下来,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解体等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得到了最真实的呈现,一句句俄罗斯普通人的话让这个国家前所未有地清晰。
“历史只关心事实,而情感被排除在外。”作者以一双人道主义的眼睛,而不是历史学家的眼睛看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普通人的生活,为梦想破碎付出的代价。
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有这样的一群苏维埃人。他们执着于理想,将理想深深根植于自己内心,决不妥协――国家成了他们的宇宙,取代了他们的一切,甚至生命。但当苏联解体,梦想破碎,他们所期待的未来没有真正到来,他们无法摆脱伟大的历史,无法和那段历史告别,无法接受另外一种幸福,于是出现了一个二手时代。
书中,一位讲述者毫不避讳对于苏联时代的留恋:“或许有人说这是个牢笼,但对于我来说这是温暖的牢笼。我们都习惯了这样的生活,甚至到现在我们仍然喜欢人贴人地拥挤着排队,有一种团结的感觉。”
书里还提到了很多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从学者到清洁工,每个人都在重新寻找生活的意义。整个历史中,整整一百年人们只是活过了,而不是生活过了。
这本书让人感动的是它的真实性,书中采访记录的都是真名实姓的人物,甚至有位采访者看到成书中没有列明他的名字,就打长途电话给作者,要求她在再版时加上他真实的名字。本书的素材也十分广泛,阿列克谢耶维奇说:往往数百页的采访记录,到最后成书时仅仅浓缩成一页或者半页。这真切地是一个时代的记录,是他们和她们那一个时代最真实的记录,所以每看一页,尤其是越看到后面越感到震撼心灵,仿佛自己就身处他们的客厅,倾听他们的回忆、记叙,为之动容,为之流泪,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历史就是这样,如洪流般滚滚向前,裹挟着人不停地向前走。身处其中,只有敢于直面历史,面对已经发生无法改变的一切,把握好属于自己的时代,才能书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