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社会影响最深的一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不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更是对基层治理的重大考验。在疫情防控过程中,新型治理体系不断构建、多元治理主体积极主动参与、信息化治理技术不断运用发展的新变化给基层治理带来新发展,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
笔者以为,针对基层治理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应该从主体、组织、制度、技术等方面建立健全协同机制,推动形成后疫情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路径。
一是建立主体协同机制。在基层治理现代化中,主体协同是指从纵向、横向和斜向三个维度协调整合各级资源,让各级政府部门在各尽其责中相互协调配合,形成合力推进基层治理。纵向协同是指包括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及与其所辖部门之间的协同关系;横向协同是指同一层级但不存在隶属关系的政府之间、同一政府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协同关系;斜向协同是指处于不同层次且无隶属关系的政府及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纵向协同更加侧重在整个国家系统层面统一步调,自上而下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而横向协同则是在上级的部署下,动员各部门共同治理,斜向协同则进一步连接了纵向和横向协同关系中的节点,在基层治理中形成了一张关系紧密的协同治理网。
二是建立组织协同机制。社会是由各个组织集结而成,需要各个组织之间相互协同、合作、联动共同治理。第一类组织是社区,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元,也是基层社会管理的细胞和最基础的环节。第二类组织是企业,是经济社会生活中以营利为目的、人类进行经济活动的基层组织形式,其中以家政服务、物业管理等服务类企业为代表参与到基层治理中。第三类组织主体是以协会、行会、商会等形式存在的社会组织,是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一种组织形态,具有非营利性、公益性和志愿性等特点。第四类组织主体是社会公众,其既是社会治理的对象,也是基层治理的主体。在基层治理现代化过程中,既要政府发挥统一组织和管理的功能,又要各类社会组织发挥调动社会资源的灵活性优势,形成政府—社区—社会公众、社区—社会组织—企业—社会公众等三方、四方协同的网络状合作关系,做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又做到相互配合,构建科学高效的基层治理模式,实现治理现代化转型。
三是建立制度协同机制。基层治理现代化既要遵循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也要从制度供给角度明确治理逻辑,形成“契约化治理”。建立基层治理现代化制度,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健全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分类推进应急管理、公共卫生等领域管理体制改革,实现行政服务、市场服务、社会服务的对接和整合。同时要发挥讲究诚信、村规民约等“非正式制度”的导向、激励、约束等社会治理功能,弥补正式制度的不足,共同作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规范治理主体和治理对象的行为,实现治理有序化。
四是建立技术协同机制。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5G、区块链等信息技术极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在技术赋能基层治理现代化过程中,要加快智能化基层设施建设,畅通政务、医疗、教育、交通、监管等公共职能协同渠道,构建深层次、全方位、多领域的数字化治理系统,不断拓展基层治理新空间。同时,加快推进治理技术和服务体系的融合,重构以公众为中心的治理理念,实现以多元化主体服务多样化公众,以智能化方式实现精准化服务。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