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五里之外,乡风不同。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习俗和特色美食,说到通山,除了人尽皆知的通山包坨之外,不得不提的便是通山糍粑了。
糍粑是用糯米蒸熟放到石槽里捣烂,然后经过不断捶打所制成的一种食品。煮熟后的糍粑口感软糯黏腻又不失韧性,做汤做菜当做主食都可,是家家户户都会吃的一道美食。
记得在老家,每到腊月或中秋节,家人团聚一起,外婆便会忙着蒸糯米做糍粑,长辈们则是围在一起打糍粑,那种浓浓的人情味和通山年俗混在一起,总是特别让人印象深刻,热乎乎新出的糍粑更是儿时难忘的美味。
围观外婆做糍粑的过程,首先是蒸糯米。先将上好的糯米用水淘洗干净后浸泡24小时沥干备用,浸泡后糯米加入沸水煮至七成熟,再舀出放在竹筲箕里沥干,放入甑子里蒸半个小时左右,糯米饭就蒸好了。
不知为何,外婆用大锅、大灶或木甑蒸出来的糯米饭总是格外香,又香又糯,让不爱吃饭的小朋友也会围坐在火炉旁,来上一大碗。
外婆常说,“糍粑是越粘越亲,越打越亲。”糍粑的粘性便是在一锤一锤的敲打中打出来的。
打糍粑是个力气活,常由家中的青壮年来干。将蒸熟的糯米饭盛出来,倒入特制的石槽,一人一根木槌,两人握住木槌使劲将石槽里的米饭捱烂。然后扬起木槌对打,你一下我一下,此起彼伏。
家中的女性则是手上搽些油和蛋黄,趁木锤提起来的时机翻揉糍粑。打糍粑是个技术活,讲究快、准、稳、狠,这样糯米才能打得均匀,打得磁实,黏糊糊的有韧性。打的过程要趁热打,越快越好,如时间久了,米饭冷了不仅难以打烂,而且手捏糍粑时也捏不动。
我也尝试过拎起木槌敲打糍粑,但不过数十下,便气喘如牛,手臂酸痛,虎口发麻,再也使不上力了。
敲打好的糍粑会用一张四方桌翻过来压在上面,盖上石板或石块等重物,待吃过晚饭,将桌子抬开,一个厚厚的圆形状糍粑呈现在面前,糍粑就算做成了。
做好的糍粑,会由外婆切成大小相同的片状,分装在塑料袋子里,在我们离开老家时带走,这样,在城里,也能吃到家里的味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