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希子
近期的香城泉都烟雨蒙蒙,增添了几分寒意。听说市博物馆展出了明代的水晶带钩, 我不禁想去看看。
预约登记、体检测温后,我和其他游客们一起,进入了场馆内。市博物馆的义务志愿讲解员黎燕有序引导观众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
“汉时期是带钩发展的鼎盛期。”黎燕介绍,西带钩质地除青铜外,尚有金、玉等质地。玉带钩的制作在继承战国器型和技法的基础上又得到进一步创新。市博物馆展出的明代出土水晶带钩,造型简洁,与西汉玉带钩风格有一脉相承之感。
“带钩”,一言以蔽之,即古人所系腰带的挂钩。带钩起源于西周,《诗·曹风·鸬鸠》言:“淑人君子,其带伊丝。”战国至秦汉时期,带钩在王公贵族、社会名流中广为流行。
《淮南子》中这样谈及带钩:“满堂之座,视钩各异,于环、带一也。”意思是说,放眼看去,宾客满堂的腰间环带上,都露出奢华的钩饰,没有相同的。而正是在这个“视钩各异”间,人们的身份、地位都表露无遗,王侯之钩、官宦之钩、百姓之钩,分得清清楚楚。
带钩虽小,却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讲究礼仪等级、非礼勿视的中国古代,带钩反映着佩用者的身份地位,代表着那一时期的时尚。可以说,各种最奢华的材料(金、银、铜、铁、玉、翠、玛瑙、骨木牙雕、瓷石琉璃等)、最繁琐的工艺(铸造、锻造、焊接、模锻、鎏金鎏银、错金错银、包金包银、雕刻、镶嵌、彩绘等),都用在了带钩的制作上,以彰显其身份地位的高贵。
水晶化学成份为二氧化硅,硬度很高,在古代即是一种珍贵物品,佩戴水晶制品亦是等级地位的象征。古时现存至今的水晶带钩极其罕见,例如在满城中山王墓等高等级墓葬中出土过,因此,市博物馆展出的本件水晶带钩显得愈加珍贵。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王仁湘曾对古代带钩的用途进行专门的研究,他认为,带钩的用途主要分四类,即革带用钩、佩器用钩、佩物用钩和佩饰用钩。其中,革带用钩主要是用于钩系束腰的革带,在考古发掘中,这种带钩一般横置在主人的腰腹部。佩器用钩主要是用于佩挂随身携带的武器等用具。带钩所佩器物,得到考古证实的有剑、刀、削、弩,以剑、削为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