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波,你战友又来看你啦?”“这是我弟!亲弟!”
这段对话发生在咸安区浮山办事处白鹤村十八组。10月13日,记者跟随咸安公安分局刑警大队打黑中队队长白建,见到了他帮扶近20年的“亲大哥”佘波。
没有提前打招呼,车子一驶入村中,就看到佘波正扶着墙柱子远远眺望,兄弟二人仿佛“心有灵犀”。只见白建一个箭步上前,就用力扶住了行动不便、口齿不清的佘波,这个动作,对白建而言,已经形成了“肌肉记忆”。
白警官的到来,也让周边的村民脸上浮现出善意的笑容,纷纷上前“打趣儿”。
兄弟俩结缘,是在1994年底。怀揣参军报国的共同理想,当时咸安近百名青年报名参军,他们分配到武警重庆市支队,既是同乡,又是战友,两人很快熟稔起来,以“兄弟”相称。
生于1974年的佘波要年长五岁,面相看起来更“显老”,加之喜爱穿部队发的“老人头”皮鞋,所以白建为佘波取了个“老人头”的绰号。
1997年,两人双双退伍,白建被分配到横沟桥镇派出所,佘波被分配到咸安区直某单位。自此,两人就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每逢“八一”,战友们必须搞一次“聚会”。
因为都是刚上班的“小年轻”,大家下不起“馆子”,所以每次聚会只能在家中进行,由在炊事班锻炼过的佘波掌勺。
“他性格善良,又太老实本分,一直都没有谈到对象。”那几年,没有为佘波物色一个对象,是白建最大的遗憾。
变故发生在2001年,一起车祸彻底改变了佘波的人生。紧急送医抢救、下达病危通知书、家人战友集资、实施开颅手术……在医生的全力救治下,佘波的命保住了,但身体左侧神经受损,落下了严重残疾。
父母早亡、遭遇重挫的他是不幸的,但有热心叔父、六个姐姐以及诸多战友的佘波又是幸运的。
没有作出任何口头承诺,但白建和袁晓军、熊仲季等战友却自发承担起了佘波往后的生活,平平淡淡,岁月无声,这一坚持,就是近20年。
20年间,每逢中秋等节日,白建总会将佘波接到自己家中过节。怕他一个人孤单,白建花一个月工资为他买了一台影碟机,不时送去光碟。
听闻他在老家发烧,他连夜驾车前往送医,新车被撞坏了也毫不吝惜。
担心他久居家中与社会脱节,又手把手教他使用智能手机,注册微信号,同时为佘波的微信号绑定自己的银行卡。
至于水果、粮油、零食等日常供应,更是基本职责。从温泉城区到程益桥村,每一条路径、每一处变化,白建都牢牢记在了脑子里。
没有轰轰烈烈的感人故事,只有不计其数的探望。尤其是近几年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以来,作为打黑中队长,白建常常忙得黑白颠倒,每周至少4天住在办公室,两个孩子的照顾更是“不负责任”地丢给了父母,就连班主任都数次发出“批评警告”。
但他唯独没有忘却对“大哥”的责任,即使再忙,也要想办法抽时间去陪伴,佘波的亲人也已几乎等同于他的亲人。
“他至少每个月来一次。”佘波记得白建探望自己的频率。因为单位的救济金只够他买药,无法享受贫困政策的他,只能依靠亲人和战友的接济。一个人在家,没有劳动能力,难免会感到孤独苦闷,但白建总能想办法为他丰富业余生活,或上门烧一桌菜,或出去游玩,或组织战友聚会,为他转移注意力。
“既然救过来了,一辈子就要继续下去,好好活着比什么都强。”
“你要多走一走,放松心情!”
两个人的对话中,白建总是会不自主地重复“啰嗦”。
“那手术……”采访中,记者失言提及,佘波正欲追问,白建却一摆手说:“你不管撒,你不用知道!”
原来,在佘波10月7日的一次体检中,发现他左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双侧髋关节退行性变,亟待手术治疗。而白建在佘波叔父处得知这一消息后,当即在战友群众发起号召,短短几天时间,60余名战友便集资20000元,用于支持他的手术。
“10月18日就要手术了,怕他心里有负担。”回程路上,白建谈及对佘波保密的原因,至于坚持这么多年的动机,白建还是说不上来:“或许就是一种烙在骨子里的责任吧。”
可喜的是,随着当前筹资消息的传播,原本“失联”多年的战友们都重新获得了联系,而源源不断的爱心力量,正在汇聚成一股绳,期望再“拉”佘波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