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郁达夫于1934年8月创作的散文。当时正值白色恐怖时期。郁达夫为躲避国民党的恐怖威胁,由上海迁居到杭州,后又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该文。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芦花是凄美的,怀着淡淡的忧伤;柳影是翠绿的,抱着美好的希望;虫唱是热闹的,抚不平心头的千万思绪;夜月是宁静的,寄托了不尽的思念;钟声是悠长的,故都的秋令人回味无穷。泡一壶浓茶,了却不了心头的牵挂,品味的,是凄婉的哀伤,还是那剪不断的思念?苦涩的,是愁苦,还是那秋的凄凉?碧绿的天色,宛如明镜;偶尔飞过几只驯鸽,能给家乡捎封信吗?于是,心湖又漾起涟漪。
立秋已过,再读《故都的秋》,又不由得伤感起来。秋蝉残声,意味深长。在作者眼里,秋已不再是秋了,而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或是一首深沉的诗,读来处处有韵味。
作者在文章结尾处写道: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文章从始至终,始终透露出作者一种凄清的委婉之情。这种情绪,犹如面对即将别离的乡土而产生的哀思,郁达夫极写故都的秋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寄情于山水之间。那股凄清悲凉而又如丝如缕的感情溪流,载着悠悠之意流入读者的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