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池山地处通山县城南侧,声名久远,承载了通羊县城的图腾记忆。
凤池山历史悠久,早在一万多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考古学家曾在山上发现古文化遗址,并出土石斧等新石器时代珍贵文物。自北宋置通山县后,紧靠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通羊镇的凤池山,成为当时鄂赣两地文人雅士吟诗游玩的风水宝地。
江西文人金道华曾登临凤池山,写下了“通山胜景世间稀,南鄂名山数凤池”的诗句。而真正使凤池山名扬四海的是通山籍明代侍郎朱廷立。朱廷立16岁后,便独自隐居在凤池山上的会仙洞(亦称两崖洞)中勤学苦读,终于嘉靖二年(1523)考取进士。从此,凤池山在人们心目中又多了一份景仰和崇拜。
朱廷立晚年荣归故里后,在两崖洞附近建起“两崖书院”,以此著书讲学;建“炯然亭”,以文会友,接待诸贤,并于山中著《两崖集》。随着《两崖集》的刊行,炯然亭、凤池山很快成为通山的一张“文化名片”,吸引达官显贵、文人墨客纷纷前来拜会,历经明、清、民国三代数百年而不衰。
凤池山的得名也蕴藏了一段传说。相传,凤池山在远古时期,遍山都是梧桐树,引得成群凤凰从天上飞来,栖息于树上,嬉戏于池水间,有古辞赞曰:“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故史称“风池山”。
南唐时,凤池山遍布珍木奇花,鹊鹤翻飞,尤以枫树与梓树较多,枫树霜叶染红山头,梓树叶绿白籽点缀其中,煞是美观,引得后主李煜垂羡,数度登山作赋,并留有衣冠冢,故又称此山为“枫梓山”。当代,许多文人墨客认为枫梓山名远不及凤池山名文雅动听和富有传奇色彩,又称此山为“凤池山”。
1984年,通山县政府设立了凤池山风景管理处,开始实施集林业、园林、旅游于一体的综合系统工程。1996年8月,县政府批准成立“通山县凤池山森林公园”。1997年元月,湖北省林业厅批准成立“凤池山省级森林公园”,自此,凤池山成为通山市民休闲健身、户外运动、旅游观光、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城市公园。2017年,凤池山提档升级改造工程,经过两年多的改造,园区内基础设施建设、便民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设施等焕然一新,这座承载了一代又一代通山人记忆的历史名山,正焕发新生,继续服务着新时代的通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