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农机制造领域,有一个响当当的品牌——玉龙机械。
曾经,它是一家占地不足2亩、总投资不到30万元的小作坊;如今,它是年产值过亿元、税收过3000万元的行业龙头。
短短十余年,“玉龙机械”在一次次转型中实现飞跃式发展。
七月初,记者走进通山县星光玉龙机械有限公司,一探其涅槃腾飞的轨迹。
转方向:瞄准国家发展战略
切割、焊接、组装……走进星光玉龙机械新厂区,工人们正在流水线上有序忙碌着。
“目前的主营产品还是打捆机,售往全国20多个省份。”公司总经理许玉国望着数台准备打包出货的打捆机感慨道,“当初的选择成就了公司如今的发展!”
许玉国是通山本地人,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1977年恢复高考,他成功考入湖北机械工业学校,毕业后进入通山县柴油机厂上班,从最初的见习技术员做到副厂长。谁料,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掀起国有企业改制浪潮,手中的“铁饭碗”丢了。
去哪工作?靠什么吃饭?经慎重考虑,许玉国决定带领身边的工友共同创业。他从亲朋好友四处借钱,凑了近30万元,成立通山轻工机械配件厂,开始从事零配件加工。
大理石生产机械配件、汽车配件、军工产品配件……凭借过硬的技术和良好的口碑,公司逐步壮大,并成为某军工企业认定的供应商。
“做这些零部件可以生存,但很难有大发展,转变发展方式迫在眉睫。”许玉国说,产品配套加工虽然有钱可赚,但受制于人,必须开发属于自己的产品。
2008年,人民日报上的《大国策——通向大国之路的中国环境保护发展战略》一文,让许玉国眼前一亮,产生了抢跑绿色发展之路的想法。他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和实地考察,发现秸秆处理领域大有发展潜力。于是决定,研发集收割、破碎、打包于一体的农业机器。
2010年,经多方考察研究后,许玉国斥资600余万从新加坡买回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打捆机图纸,组织厂内工程师、技师等骨干人员深扎车间,边研究、边制作,最终成功生产出第一台打捆机。一经推出,得到业内认可。
随着全国各地陆续出台秸秆禁烧法规,打捆机市场逐步拓宽,销售额逐年攀升,玉龙机械正式打开全国市场。
许玉国感言:一个企业要发展得好,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特别要瞄准国家战略,及时转变发展思路!
抓创新:用新技术赢得市场
步入产品研发车间,数台成型机器整齐排列,而它们与之前所见的打捆机略有不同。
“这些是免耕播种机,属于最新研发的产品。”许玉国说。
原来,在疫情防控期间,虽然企业不得复工复产,但玉龙机械的技术研发却未止步。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公司组织少量技术研发人员,开展专项研发。经两个多月的努力,全新的免耕播种机成功研制出来,一经推出,立即迎来大批订单。
除免耕播种机外,同时研发出的还有集破碎、打包、除土为一体的除土式方捆机,适用于畜牧业青饲回收。
据介绍,许玉国是个技术谜,对技术创新始终孜孜以求。他扳着指头告诉记者:“经过我亲手制造和研发的机械有五六十种之多!”
(下转第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