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3日 星期
崇阳县“脱贫之星”风采展示 (一)
(排名不分先后)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为激励全县上下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在全社会营造决胜全面小康的浓厚氛围,《咸宁日报·崇阳周刊》从即日起,在《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专栏中推出“脱贫之星风采展示”,对崇阳县90名脱贫之星的典型事迹进行系列报道,展现贫困群众生活的喜人变化,宣传崇阳县脱贫攻坚的经验做法和各领域扶贫脱贫典型事迹,全方位展现干部群众同心同德奔小康的精神风貌,充分展示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崇阳篇章、崇阳担当、崇阳作为。

  陈和方

  夫妻同心奔富路

  陈和方,青山镇吴城村十组村民陈和方,一家3口人,因本人患有心脏病,儿子患有乙肝,2014年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陈和方患有较为严重的心脏病,于2016年进行了心脏搭桥手术,基本依靠妻子雷平芳种植蔬菜养活家庭。

  2018年,陈和方病情得到好转后,在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的鼓励下,决定自主发展产业,申请到小额贷款10万,经村委会的牵桥搭线,陈和方将6万块钱投资到吴城村黑斑蛙基地,占该基地15%股份。同时自己也不闲着,在黑斑蛙基地进行务工,务工年增收可达2万元。

  2019年该基地黑斑蛙经过精心饲养与管理共可产黑斑蛙4万斤,年终分红可达45000元。妻子雷平芳也是越来越有干劲,包租10亩农田种植稻谷,年增收8000元。儿子的病情也有好转,现在已经可以外出务工增加收入。一家人的生活越过越好。

  陈胜军

  立体养殖兴财路

  家住青山镇大坪村七组陈胜军,今年64岁,现有家庭人口5人,因文化水平低,无劳动技能加之自身发展能力不足,于2014年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陈胜军夫妻俩是普通的农民,因文化水平低,无技术,两口子一直在家种田为生。2015年陈胜军听取帮扶干部建议,他决定在家发展产业摆脱贫困,他积极参加村委会组织的技能培训活动,结合自身实际经验,专心学习了水产养殖技术。

  学到了水产技术后,针对他家旁边几十亩荒田的情况,陈胜军利用他家旁边几十亩荒田开挖鱼塘,初步预算需投资八万多元,通过扶贫小额贷款4万元和多方筹集资金4万元,新建鱼池30多亩。他和妻子一起搭起了棚,养起了鸡。2015年实现了人均增收1.2万元。

  陈胜军经常起早摸黑,向镇畜牧站请教养殖技术,与其他先进养殖户交流养殖经验。因陈胜军饲养的鸡防疫措施处理得当,年底卖得了一个好价钱。

  甘明志

  科学养鱼尝甜头

  青山镇华陂村一组甘明志,2014年因女儿甘雪患白血病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治病的路几乎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累,在医疗政策的帮扶下,医疗费用报销上取得很大帮扶,孩子病情也相对的稳定。

  2017年全村是脱贫年,甘明志在市公安局帮扶工作队帮扶责任人多次上门政策宣讲和多渠道帮扶下,使其坚定脱贫信心。同年7月,甘明志承包了将近50亩的鱼塘,主动学习经验技术,积极投身到水产养殖行业中。2018年5月,凭借青山天然的活水资源优势,甘明志养殖的第一批鱼刚上市就深受市场的好评。随着卖鱼的次数增加,甘明志手头也慢慢的宽裕起来。

  2019年,尝到水产养殖甜头的甘明志,借助精准扶贫的平台,贷款5万元用来继续扩大鱼池,提升鱼类品种,开设垂钓模式,利用自己的能力带动更多的贫困户共同致富。

  甘学丽

  勤劳的“女羊倌”

  青山镇回头村妇女甘学丽,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却因丈夫邬九良在修车时发生事故导致瘫痪导致贫困,家中还有两个在读书的孩子,因此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在扶贫政策的帮助下,甘学丽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勤劳苦干,虚心向帮扶责任人学习脱贫致富门路,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合理利用回头村天然的林地优势,2015年开始养羊,从最初的10余只羊逐渐发展到现在80来只,全家获得了可观的收益,现已成为村中养羊能手、致富的典型,在2016年光荣脱贫。

  如今,甘学丽家年收入3余万元,热心肠的她,还会毫无保留地将养殖技术传授给别人,村民养的羊有病,不懂用药,不懂管理,她都热心为村民排忧解难,因此得到村民一致好评。

  甘学丽的女儿就读于湖北民族学院,儿子在武汉做物流工作,当年瘫痪在床的丈夫经过不断治疗也能下床行走了,这一家的日子是越过越好。

  邓正军

  夫妻携手战贫困

  天城镇鹿门铺村的邓正军,今年42岁,妻子38岁,家里有5个孩子都是在读学生,全家共有7口人。妻子患有心脏病,全家重担靠他一人种田维持。2013年被评为贫困户后,他们家享受了产业扶持、教育扶持和危房改造等多项扶贫政策。

  村里考虑到邓正军家的实际困境,将其妻子安排到村附近的棉签厂就业,一年收入约有近两万元。为邓正军的5个孩子争取到了教育扶持资金。

  2016年,他尝试着养了10多头生猪,村里积极帮助他联系专技人员,畜牧的工作人员经常上门来给其进行技术指导。2016年底,邓正军开始扩大规模,新建猪棚,村里帮助其选址、把路也修到了猪棚门口,2019年,养猪的规模已经扩大到50余头。当年,养猪的收入有近9万元,加上妻子的就业收入2万余元,他们家被评为了2019年的脱贫之星,可谓是实至名归。

  徐志祥

  养殖山羊摘“穷帽”

  青山镇回头村10组村民徐志祥,离异,上有年迈体弱多病的父母,下有一个女儿在桃溪中学读书。苦于文化水平低、无专业技术,就依靠他外出务工承担家庭重担。2014年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8年在村干部、帮扶责任人和亲朋好友的帮助下,徐志祥利用自己打工的一点积蓄,花费6万余元买了50只山羊,并搭建面积100㎡的羊棚,干起了山羊养殖。通过县农业局技术指导员的指导和向其他养殖山羊的大户取经,养殖的山羊长得越来越健硕。

  在多方努力下,徐志祥的山羊实现了盈利,一家顺利的摘了“穷帽”。2019年,徐志祥的山羊销售利润已经达到了3万多,手头也有了盈余,日子越过越红火。

  廖国友

  敢向荒山要效益

  青山镇尺冲村村民廖国友,今年45岁,全家4口人。2005年廖国友在修路过程中,搬石块,不小心把手指砸中,落下个三级肢体残疾。2014年前因无技术、无文化、打工无路,导致家庭贫困,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7年赶上国家精准灭荒改策。2018年,廖国友在尺冲村承包精准灭荒两千多亩,以及省种苗站试验基地四倍泡桐200亩,为了高质量,高标准完成任务,他多方筹措资金数10万元,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圆满完成了所有精准灭荒任务,并直接带动全村30多户贫困户增收,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注入新的动力。经县林业局验收,成活率达到95%以上,全部合格。由于精准灭荒成效突出,多次受到省、市、县主要领导的调研和表扬。省电视台还专门拍摄了精准灭荒专题片,向全省宣传廖国友的精准灭荒典型事迹。

  目前,廖国友经营七房种植合作社,年收入10万元。基本生活有保障。大女儿廖星平已上大学,本人带领贫困户务工,其妻子在家带孩子,养猪,做饭,保障务工人员正常吃饭、务工。实现“一有二不愁三保障”,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下一步,廖国友说日常生活、住院医疗、儿女读书都有了稳定的保障,打算利用好自己的合作社,领贫困户务工,提高收入,改善生活条件。

  雷应才

  出租农机增收入

  肖岭乡肖岭村二组村民雷应才,53岁,全家六口人,务农。妻子王细桃早年患慢性病致残,一直依靠药物治疗,每年需要医疗费用两万多元维持生命,其两个儿子在校读书,全家生活仅仅依靠雷应才一人耕种几亩责任田维持生活,经济异常困难。2013年被纳入精准扶贫对象。

  雷应才本人是开拖拉机出身,对农机操作很在行,且能够吃苦耐劳。根据雷应才吃苦耐劳的实际情况,村委会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帮扶方案。村支书余亚东书记为其担保贷款两万元购买耕种机,雷应才不仅耕种自家20多亩田,还帮邻居家耕田以增加家庭收入。2014年全家纯收入达到12177元,2016年全家纯收入达到30430元,人年均收入4745元,彻底告别贫困。

  2017年在县新闻中心的帮扶下,贷款购买一台大型收割机和一辆农用车,把附近村民不愿意种的田全部流转过来,共流转土地面积300多亩,分早中晚三季栽种,成立专业合作社,种植形成规模,2017年收割机种植水稻收入突破10万元,还清了贷款。2018年全家经济收入突破15万元。2019年全家经济收入达20万元以上,儿子购买了小轿车,一家人靠党的扶贫政策和勤劳的双手走上了富裕之路。

  邹家兵

  自力更生奔小康

  天城镇桃红村二组的邹家兵,今年37岁,未婚,家庭人口三口人,其父母均已60多岁,没有劳动能力,住房75平方米,全家靠他一人外出劳动维持生活,2013年被评议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在评为贫困户后,村里聘请邹家兵为扶贫专岗治安员,年收入0.5万元;其父亲邹明星享受低保加护理,每年0.4万元;引导他养黄牛15头,年收入约1.5万元;竹林65亩,每年收益0.5万。通过帮扶,2017年已脱贫。

  在生活方面,其原住房75平方米,同步搬迁住房;有稳定经济来源,吃穿不愁;饮水来源为村集体修建的饮水池,吃水有保障;电网改造后有安全稳定的用电保障;医疗享受985,就医有保障。

  2019年他们家脱贫不脱政策,邹明星继续享受低保、重度护理补贴。享受基本医疗和大病医疗保障,全家免费体检;慰问送米、油、衣、被絮。2019年邹家兵获得脱贫之星奖励1万元。通过扶贫帮助2020年现已在祟阳县北门自营一家餐饮店。

  胡建良

  养蜂养羊发了家

  肖岭乡金不村村民胡建良,今年54岁,一家9口人。因交通不便,加上他本人年龄较大,既没文化,又没技术,外出打工之路也受阻,生活非常拮据,还有4个孙子在读书,2014年因灾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在扶贫政策的帮助下,胡建良开始在家发展养殖业,买了几十只羊,搭建两个羊棚,克服重重困难,向有经验的养殖户学习技术,现在已发展到100多只羊,年收入10余万元。为实现产业发展多元化,增加抗风险能力,胡建良凭借自身所长,养殖了100多箱蜜蜂,60多只鸡,在扶贫政策帮助之下,胡建良一家在2018年摘掉贫困户的帽子,走上了致富之路。

  滕团石

  养猪脱贫富了家

  滕团石是青山镇回头村10组村民,居住于回头村最边远的大山深处。滕团石的妻子是一名语言二级残疾,2014年经民主评议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8年在帮扶干部的鼓励下,面对着精准扶贫各类惠民政策的宣传,聆听着脱贫致富的先进事迹,感受着帮扶干部的亲切关怀和帮助头脑灵活的他,决定通过发展产业来脱贫致富。他通过向亲朋好友借钱和申请小额信贷筹集了20多万,在自家的山林字左右中开辟了半座山林盖起了猪舍,养了10头母猪和40多头常猪,2019年纯利润在5万元左右。滕团石计划着来年继续扩大规模,把产业做好做大。

  龚正宇

  致富不忘众乡邻

  天城镇寺前村龚正宇,年幼时,父亲因病魔去世。因为家境贫寒,他高中毕业就回家撑起家庭的重担。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2008年他和妻子背上行囊就在自家的荒山上建猪厂,并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猪圈改造,经过一年的努力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当年就赢利2万元。

  目前他实行了配套养殖,并承包了面积50亩的水库养鱼、养鸡、鸭,发展到拥有了母猪30多头,牲猪400多头,鸡、鸭500多只。每年安排劳力就业80多个。

  自己脱贫致富了,他还不忘回报社会,不仅安排智障人陈瑞英在猪厂做工,每天还给100元钱的工钱,缓解了陈瑞英的经济负担。去年8月他出资3万元修建了一条长600多米、宽3米的土石路,方便了村民出行。

2020年6月3日 星期

第12版:崇阳周刊-特别报道 上一版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