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9日 星期
曾经,挑着担子翻山越岭去“叫卖”;如今,坐在家里接订单——
老杨家的豆腐不愁卖了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丽娅见习记者 王苒宇 特约记者 汪佳 通讯员 蔡旻高

  磨豆完成了,灶间就摆好了“阵”。柴火烧红了灶窟,小水泡开始从锅边冒出,水汽薄薄升起……20日晚,崇阳县高枧乡中山村1组,年近50岁的杨仕典和46岁的妻子黄连吃完晚饭,就开始打豆腐。

  “下午接到的订单,明天一早就有人上门来取!”趁着添加柴禾的间隙,杨仕典和记者聊了起来。

  夫妻俩原本是附近金塘镇黄沙村人,年轻时外出务工,将唯一的女儿寄在中山村的姐姐家上学。为了照顾孩子,2008年,夫妻俩结束打工生涯,举家搬迁至中山村。

  “姐姐给了我们一块安家的地基,女儿的学校就在附近。为了谋生,我和村里其他人一样,搭了两个大灶台,做手工豆腐卖!”杨仕典说。

  豆腐、豆浆是中山村特产。由黄豆搭配山泉水制出的豆腐,色泽白嫩,口感细腻,远近闻名,已有上百年历史。

  杨仕典虽不是中山村人,但他的爷爷也是一个打豆腐的“行家”,他从小跟着爷爷一起生活,做豆腐这一手艺也得到了爷爷的“真传”。

  古人说,人生有三苦,撑船打铁卖豆腐。杨仕典的豆腐作坊建起来后,着实吃了不少苦:因为没有人上门来买,只能靠着自己挑着担子翻山越岭去“叫卖”。

  “以前,每天都不敢打太多豆腐,生怕卖不出去!”他说,其实,自己家的豆腐是“出了名”的好吃,每次只要他挑着担子出去,很多人都会抢着买。可是,山高路远,来回一趟要五六个小时,自己体力着实有限。

  “五谷年年丰,道路却不通;有货卖不出,致富一场空。”这是中山村流传的一句顺口溜。中山村位居两省(湖北、江西)三县(崇阳、通城、修水)交界处,崇山峻岭,地势险要,历来拥有人文旅游、林木矿产、风电等丰富的原生态资源。然而,交通落后的“鸿沟”一度困住了经济的发展。

  年复一年卖豆腐,只够杨仕典维持一家人的生计。随着年岁增长,他也从人家口中的“小杨”熬成了“老杨”。

  改变,出现在2019年。幕阜山旅游公路铜钟至小山界支线竣工,中山村成功融入崇阳40分钟交通圈。

  这条路,南起江西省修水县全丰镇与崇阳县高枧乡接壤处小山界,途经高枧乡、青山镇、铜钟乡,抵天城镇,全长40.6公里。不仅改善了路网结构、提高了通行能力,还以路串景、以景活业,实现了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迈进。

  这条路,叩开了曾经紧锁的“山门”,老杨家的豆腐也随之“飞出”了大山:

  一波又一波的游客进村,豆浆、豆腐、豆腐脑、豆油皮、豆渣、炸豆腐都成了“香饽饽”,隔三差五就被抢购一空;

  手机来电里,崇阳县城和修水县城的各大餐馆,经常催促着他快“托运”新鲜豆腐过去;

  微信朋友圈中,来自全国各地的豆制品订单源源不断,老杨一一记下来后,逐一按时给他们发货……

  “去年上半年,我们夫妻俩要忙地里的农活。从农历十月初开始打豆腐,每天两个灶台同时进行,订单完全忙不过来……”老杨说,“没想到,过年前3个月的净收入达7万多元”。

  交通发达后,中山村很多在外务工的人开始选择回乡创业。像老杨这样靠打豆腐为生的,从以前的4家骤增到20多家。

  “同行竞争多了,对你的生意有冲击吗?”记者问。

  “不但没影响,反而扩大了中山村豆腐的名气,外地订单暴增,忙的时候客户甚至得提前十几天下单!”老杨说。

  豆腐,已成了中山村的主打产业和品牌。在老杨家的屋旁,记者看到,一条集农产品制作、吃、住、休闲旅游和田园观光为一体的豆腐文化风情街即将建成。

  “豆腐不愁卖了,在突出豆腐产业发展的同时,我们想进一步深挖豆腐文化内涵,以豆腐生产加工向豆腐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以‘豆腐+’为产业拓展渠道,打造中国最具特色的豆腐文化特色小镇。”该村党支部书记王局检告诉记者。

2020年5月29日 星期

第02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