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8日 星期
连续8年斩获国家级奖项
——看赤壁市实验中学如何推进科技创新教育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焦姣 通讯员 钱建军

  少年强则国强,科技兴则国兴,青少年作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他们的科学素养关系到祖国科技的进步与发展。近日,关于推荐赤壁市实验中学科技创新教育先进经验的相关文章登上了《学习强国》平台,引发了众多网友的热议。4月22日,记者走进了赤壁市实验中学。

  科技创新结出硕果

  “戴口罩如何防止眼镜起雾”“口罩紧缺情况下,消毒后能否反复使用?”围绕这场影响全国的疫情,赤壁市实验中学的孩子们提出了一个个“脑洞大开”的问题。

  “这是我们给孩子布置的科技创新作业。”赤壁市实验中学党总支书记黄新阶介绍,近年来,该校围绕立德树人的要求,创新观念,创新机制,创新方法,坚持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记者走进赤壁市实验中学校史馆,迎面而来的,就是摆放整齐一整排的水晶奖杯和玻璃橱窗里的各色牌匾。

  “这都是孩子们获得的荣誉,我们已经连续8年获得国家级奖项!”黄新阶自豪地表示。

  近几年,在老师和学生的不断努力下,该校取得了可喜成绩。100余篇相关方面的教师论文在专业报刊发表、80多篇教师论文获奖、90余篇学生科普习作在《发明与创新》等期刊发表,多项学生发明获国家专利,200余件学生科技创新作品获中国科学院、科技部、教育部、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咸宁市人民政府、湖北省赤壁市人民政府等多家单位的嘉奖,8件作品相继荣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二、三等奖和“周培源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创新专项人才奖”。

  湖北省赤壁市实验中学也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技教育创新学校、湖北省科技创新学校、湖北省科普示范学校。

  创新教育搭建平台

  “学校应创新教育观念,人人都有创造力。”该校相关负责人表示,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是无限的,学校应积极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激发孩子们对科技创新的兴趣;教师应鼓励学生时刻保持“我能行”“我最好”的学习状态,给学生以信心,让他们主动积极创新。

  该校学生李辉、戴昕、李晶的学习成绩在班上并不冒尖,处于中等,但他们敢于创新,他们的科技小论文获得全国第25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和全国仅有10个名额的周培源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将科技创新融入日常教学中。”科技创新与日常教学并不是割裂开来的,该校主要将课堂中的知识进行延伸,扩展开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同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科技创新与学业的共振,让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一般的课堂学习是接受学习,科技创新是发现学习。”该校教师改变教学方法,变“课堂”为“学堂”,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学校要求,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为教材“挑刺”,培养其质疑精神,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的本质现象,引导学生全员参与科普作文、科普画创作。同时,辅导老师利用课外时间和学生一起做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此外,学校搭建比赛平台,对优秀作品进行重点支持,增强学生科技创新的信心。

  创新活动形成常态

  “从1987年尝试性地鼓励学生发明小创作到现在,30多年的时间里,我们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机制。”该校相关负责人介绍。

  把科技创新当成一把手工程来抓。学校把科技教育纳入了整体教学计划,设立学习机制,积极制订创新活动计划、方案、细则,建立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基地,构建青少年科技活动网络。以科普作文、科普画为科技创新活动的起点,引导学生开展自然科学创新活动,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在寒暑假期间,进行科普习作和社会调查等。

  以课堂为阵地,将科技活动进行普及。创建"艺术节”“第二课堂”“创新大赛”三个平台。科技文化艺术节上,开展科技魔术、科技小品、科技相声、科技舞台剧等,内容丰富、形式新颖,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到科技无处不在的魅力;第二课堂则是因地制宜组建各类科技小组,鼓励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同时,借助相关赛事,鼓励学生参与地市、省级、国家级比赛。

  面向全体,做到“全员参与”。该校将科技创新活动纳入教师工作量化考核;全员参与和重点培养相结合,学生提问与教师选题相结合,实践操作与逻辑思辨相结合,让学生在获得快乐的同时,也逐渐养成科技创新的习惯,学会创新的方法。该校还聘请校外专家学者做兼职辅导员,给学生题词和答疑。

2020年5月8日 星期

第07版:科教观潮 上一版3  4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