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6日 星期
铿锵前行奔小康
——写在通城县脱贫摘帽之际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柯建斌 周荣华 李嘉

  4月21日,湖北省政府发布通知,通城县等17个县(市、区)被批准退出贫困县。

  有数字为证:全县30778户106308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42个贫困村甩掉“穷帽”,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28%。

  喜讯传来,通城全县群情振奋:与贫困斗争了一代又一代的通城人民,终于见证了全县摘除“贫帽”的历史性时刻。

  一项项富民产业欣欣向荣,一个个贫困山村脱胎换骨,一个个贫困家庭生机勃勃……4月底,记者走访通城县,城乡活力满满,生机无限。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通城县干部群众用艰苦卓绝的努力,完成了一份合格答卷。

  建机制,合力攻坚

  通城县地处湘鄂赣三省交界处,是一个集山区、库区、老区和贫困地区于一体的省级贫困县。

  贫困县的帽子就像一块无形的巨石,压得当地干部群众喘不过气来。到2014年初,通城县有建档立卡贫困村42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0778户106308人,全县综合贫困发生率26%。

  艰巨的脱贫任务,考验着每一个党员干部。

  “集中力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不仅是第一工作任务,更是首要政治任务。全县党员干部务必真抓实干,全力攻坚,确保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通城县委书记熊亚平说。

  县委县政府始终将精准扶贫工作作为第一政治任务、第一民生工程,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工作部署向脱贫攻坚聚焦,干部力量摆布向脱贫攻坚聚集,纪律作风建设向脱贫攻坚聚力。

  县、乡、村“三级书记”抓扶贫。县委县政府切实履行扶贫攻坚主体责任,压实县直部门和乡村责任。熊亚平和县委副书记、县长刘明灯以上率下,访遍4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

  大员上阵。成立县扶贫攻坚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筹作战指挥部,县委书记担任政委,县长担任指挥长,副书记任常务副指挥长。各乡镇相应成立一线指挥部。

  尽锐出战。县直单位主职在抓好部门工作的同时,全面负责所联系村扶贫工作,白天进村扶贫当“村长”,晚上到单位处理业务当“局长”。

  全体动员。每周组织全县帮扶干部进村入户,开展 “三个一”活动:吃一餐连心饭,干一次农活,宣导一次政策。

  统筹资金。扶贫资金实行“多个龙头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出水”管理模式,近年全县统筹财政性资金44.82亿元,整合财政性资金9.35亿元。

  力量下沉。全县11个乡镇、176 个有扶贫任务的村(社区)驻村帮扶全覆盖。全县下派11支驻乡镇精准扶贫工作队。176支驻村工作队中,省委派驻4支、市委派驻21支、县委派驻151支。所有队员党组织关系转到驻点,工作与原单位脱钩,队长兼任驻点第一书记。每个贫困村都拥有了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兴产业,“造血”脱贫

  精准扶贫,产业先行。通城县把发展生产作为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

  隆隆的机器声,忙碌的工人,琳琅满目的灯箱制品……4月29日,记者走进关刀镇关刀村2组的蓝极星广告有限公司,这里火热的生产场面,和城区工厂没有区别。

  “疫情影响不大,订单比去年多了一倍,今年销售额有望冲1000万元。”总经理吴祚和说。

  这家扶贫微工厂吸收了周边45位农民就业,带动6户贫困户脱贫。

  “家门口上班好处多。月工资有3000多元,田地也没丢,还可以照顾家里。”正在安装广告牌的工人、里港村五组周福英说。她家有2个小孩,公公、婆婆都有残疾,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她到蓝极星公司上班,每月工资稳定在3000元以上。丈夫在武汉打工,家里的日子越来越好,顺利脱贫出列。

  在关刀镇,这样的扶贫微工厂有3个,有80多人就业,还有上百位农户在家里加工。

  在该镇新建村,葛根基地春意盎然。整齐划一的农田,插杆如林的基地,一指多长的葛根苗在春风中舒枝展叶,一片生机勃勃。

  葛根是一种药食两用的名贵药材,亩产3000公斤左右,每公斤葛根粉市场售价高达35-50元。

  这片250亩的中药村基地,以“合作社+贫困户”的方式,通过土地流转挂靠79户贫困户,带动贫困户致富。

  “一户贫困户最低年收入2000元,最高可达1万余元。” 关刀镇党委书记黎记明说。

  “种葛根开始就在这里务工,一年可赚1万元。”正在地里劳动的67岁贫困户方四甫说,他妻子患有慢性疾病,家门口的药材基地给他家带来了福音。

  “现在政策好,我们准备今年新建一个扶贫微工厂,吸纳部分因为疫情滞留在家的劳动力。”基地负责人方金辉说。

  (下转第六版)

2020年5月6日 星期

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