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8日 星期
此生无悔恋讲台
○刘细云

  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的我,住在一个贫瘠的小山村,父亲在离家二十里的学校教书。打从记事时起,奶奶就跟我说:“要好好读书,长大了像你爸爸一样当老师”。

  念小学时的教室,只是几间低矮的房子,青砖灰瓦。教室的地面是土质的,坑坑洼洼。晴天有灰,一到下雨或下雪天,地面就很潮湿。

  教室的墙很黑,开着一扇小小的窗户,窗户中间支撑着几根小木棍,没有挡风玻璃。一到冬天,呼呼的北风吹进来,老师只好从家里带来一点塑料布,钉在窗户上。

  没有课桌椅,每人从家里搬来一条小板凳,老师讲课时,我们就坐在小板凳上听讲;我们做作业时,就把小板凳当课桌。后来,家长弄来一些又长又窄的木板,在地上打两个木桩,把木板搭在木桩上供几个人写字用。

  没有黑板,老师找来一块四四方方的木板,请木匠师傅刨平,刷上黑漆,等漆干了,就在上面写字。

  没有讲台,老师上课时,会一直把书和粉笔拿在手上,一节课下来,老师的手上和头上都沾上了粉笔灰。

  没有健身场地,课间十分钟,我们就在教室的墙角玩“斗鸡”“踢房子”等游戏。

  我上初中的学校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教室渐渐宽敞了,墙壁用石灰刷白了,贴上了名人字画、山水风景,天花板上有了电灯泡,木质的课桌椅和正规的黑板、讲台也有了,地面是水泥铺就的,平平整整。

  八十年代初,我考取了师范。在师范的三年,学习环境更优越了,教室里除了安装日光灯,电扇,大开的窗户上还配了窗帘,墙壁上安装了小广播。

  伴随着一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旋律,我如奶奶所愿,成了一名人民教师。几十年来,教室成了我工作的阵地,也是我最喜欢的地方。

  站在教室里,看着一张张如花似玉的笑容,看着佩戴红领巾的孩子们,看着配备齐全的教学设施,我真实感觉到了“那间教室放飞的是希望、那块黑板写下的是真理、那张讲台举起的是别人,那只粉笔画出的是彩虹”。

  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校园的教学设施又有了全新的改观。白板代替了黑板,全新的液晶显示系统和扫描仪、触摸屏代替了粉笔……

  打开电脑,用手指轻轻一点,就可以得到企盼的教学资料。足不出户,就能获得所需要的各种教育信息。可以说,我是改革开放好政策的受益者,也是见证者。想到这里,站在讲台上的我,幸福感油然而生。

  三十多年来,我所有的工作概括起来只有两个字——平凡,在平凡中尽心尽力完成本职工作。但平凡绝不意味平淡,既然选择了,就要坚守,就要知足。

  知足于拥有这份不平凡的职业,知足于和谐美好的校园氛围。因为平凡才是生活的本真,只要我们细细咀嚼生活的原汁原味,也能体会别样的人生、一样的精彩。

2019年10月8日 星期

第05版:科教观潮 上一版3  4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