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日,咸安区浮山办事处余佐村12组,偏僻的鸡子山上,今年57岁的刘隆祥正在自家的塑料泡沫颗粒加工厂进行作业。
原本废弃的塑料泡沫箱被送上生产线,另一头,一颗颗晶莹的琥珀色颗粒如竹筒倒豆子般鱼贯而出。这些是塑料泡沫再生颗粒,是一种变废为宝的“可再生”资源,应用十分广泛,既可以应用为建筑的隔热材料,也能生产成为服装化纤。
“别小看这一袋袋的小颗粒,现在的收购价已达到7000元/吨。”刘隆祥笑着告诉记者,2013年,因在上海打工时出现意外,他失去了自己的左臂,整个家庭一夜之间陷入了困顿。
2015年,刘隆祥被列为精准扶贫户,但如何激发他的内生动力自主脱贫,成了摆在刘隆祥和扶贫干部们面前的最大难题。
刘隆祥最崇拜的人是吴仁宝,年轻时曾去过华西村参观塑料泡沫颗粒生产线,看到原本的废弃物转眼变成高价颗粒材料,让他大受启发。于是,在帮扶工作队的支持下,建立一个再生颗粒加工厂的计划诞生。
偏僻的鸡子山上,一无路、二无电,驻村帮扶工作队不仅帮其修通进厂的道路,还资助其安装生产用电线路,你抬我帮,终于搭起了一个小作坊。
自此,刘隆祥开始了“朝五晚七”的生活,即每天清晨五点钟就骑着电动三轮车出门收购废塑料泡沫,中午回到家操作机器生产,下午又出门收一趟。
久而久之,他摸准门道,渐渐融入“上下游”链条,即从温泉菜场、渔水路、高速收费站等处收购,再卖给武汉、河北、广东、北京等地的客商。
2017年,为了扩大再生产,在精准扶贫户小额贷款政策的帮扶下,刘隆祥贷款8万元,用以开展“技改”。厂房扩大了,设备更新了,产能和产品附加值提高了一倍,而他的年纯收入也直接突破十万元大关。
“现在每一天半就能生产出一吨的颗粒,日子越来越有奔头!”刘隆祥兴奋地说,只有在劳动中才能感到幸福,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
“他作为一名残疾人,不畏艰难、自主创新、积极工作,是我村的脱贫典型,而他也极大地带动其它贫困户脱贫的思路和热情。”余佐村扶贫专干汪细红这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