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0日 星期
通山:群众如厕不再难
咸宁日报特约记者 王能朗 通讯员 申丽萍 郑梦溪

  如厕,虽是小事,却关系到群众生活品质。近年来,通山县从解决群众如厕的“小事”“琐事”入手,把农村改厕工作融入“大健康”“大卫生”总体布局着力推进,解决了群众出行无厕“方便”难。

  治“烦心事”,打好改厕“组合拳”

  在通山县农村,群众习惯把厕所称为“茅厕”,“茅厕”一般设在猪圈旁,用两块木板或两堵砖墙搭建,木板或砖墙中间留有5厘米到10厘米不等的坑,门则由一张废弃的肥料包装袋或破旧的床单充当。

  “密闭性差,如厕没有安全感,洗澡也是个大问题。”南林桥镇大坪村村民程时亮说,“家里的厕所太简陋,以前我女儿每次从城里回来,都不愿在农村住宿。”由于管理跟不上,公厕里苍蝇乱飞,下水道经常堵塞,泛出的气味很大。该县爱卫办负责人说,卫生状况差是群众对公厕望而止步的原因。

  如何解决群众如厕难的“小事”“琐事”?通山县把改厕作为是整治乡村面貌的一件大事来抓,于去年底开始,打响了“厕所革命”战役。该县成立专班指定专人抓改厕,明确目标定好任务,做好三类厕所的建设:一是新建公厕,二是开放机关企事业单位厕所,三是农村改厕,实现每年改厕5000座,三年完成1.5万座,普及率达90%,每个行政村(居)建一座卫生公厕。

  在改建农户厕所时,该县积极引进三格化粪池,即每座无害化厕所长4米、宽1.2米、深1米,中间分三道隔室,粪便通过贮存、过滤后再排放。粪便经过化粪池发酵处理后再无异味,大大改善了村民的居住条件。在新建公厕和改造老旧公厕方面,该县按照“五无五净一明两道”的标准推进。“五无”是无蛆蝇、无杂物、无尘灰蛛网、无明显臭味、无乱刻乱画,“五净”是尿台净、蹲台净、地面净、门窗净、厕外净,“一明”是灯明,“两道”是有水道、下水道。

  到目前,该县已投资3000多万元,完成农户无害化厕所5435座、改造提升3006座,新建和改造农村公共厕所74座,新建和改造乡镇、城区、交通、旅游公共厕所25座。

  美化庭院,村湾展现新风貌

  来到大畈镇板桥村村民刘益民的家,小院整治有序、绿意盎然。位于他家东南角的厕所,白色的瓷砖,干净的冲水式马桶,现代化的淋浴房一应俱全。“改厕时,我只负责选好地址,把坑挖好,剩下的事儿由县、镇、村选的工程队进行施工。改厕后,家里的卫生死角没了。为了善后管理,县里专门成立服务公司负责维修,还每周组织一次清运,现在房前屋后基本没有蚊蝇了。”刘益民欣喜地讲述着改厕带来的变化。

  “改厕以后没有了刺鼻的粪臭味,庭院也发生了大变化,我家还被评为‘最美小院’”。拿着“最美小院”的光荣牌,大路乡新桥冯村村民余春林喜形于色。

  大畈镇板桥村支书刘鹤鸣说,村里还把厕所和养殖业粪肥一起加工利用,一位商人在村里办起了1000多亩蔬菜基地,全靠村里有机肥打响了绿色蔬果品牌,如今的农家肥成了“财宝”。

  “环境好了,风景亮了,全县各个乡镇纷纷搞起了乡村旅游。”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吴柏林说。

2019年9月20日 星期

第02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 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 奋力谱写新时代咸宁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上一版3  4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