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8日 星期
利用“熟人经济”搞腐败终究一场空
○季评

  回顾很多腐败分子的堕落轨迹,有一种现象值得玩味:只收熟人的钱。如黑龙江省绥棱县委原书记李刚“事没办成的不收、关系不密切的不收、几个人同时送的不收”;海南省澄迈县委原副书记卢勇“不熟的人送钱不收、未办成事必须退钱”;吉林省长春市中级人民法院原院长张德友“只挑熟人收钱、只为熟人办事”……

  在市场交易中,熟人间发生的经济交易被称之为“熟人经济”,一个十分常见的现象就是“谁的‘朋友圈’没几个微商?”。“熟人经济”之所以大行其道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交易人(消费者)认为通过熟人关系可以获得价格或产品质量上的优势。一旦这种优势被打破,就成了“杀熟”,“熟人经济”也将戛然而止。

  一些官员搞“熟人经济”的套路也不过如此。贪官向熟人办事递出“橄榄枝”,无非就是打“熟人经济”的小算盘,为自己敛财提供方便。本质上,这依然是发生在熟人间的一场经济交易,熟人利用官员的权力承接业务,官员则攫取熟人的部分“剩余价值”,从中收取好处,俨然各取所需、“合作共赢”。

  从经济学上分析,很多贪官热衷搞“熟人经济”,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自认为可以获得一种优势——“安全腐败”。一方面,基于彼此熟识甚至知根知底,贪官在收受对方财物时,心理上的安全感显然远胜于同陌生人打交道。另一方面,建立在相互取暖关系上的朋友关系,往往容易结成比较牢固的利益同盟,进而无形中降低腐败所产生的风险。再退一步讲,即使出了事,熟人间也似乎更方便一起“灭火”、相互庇护。

  事实上,所谓的“安全腐败”只不过是贪官的个人臆想。这是因为,如此“熟人经济”,虽是老熟人,并无真感情——所谓的熟人只是彼此认识的时间长了,只是搞“熟人经济”的一种润滑剂,抑或隐形工具,并没有真正站在为对方负责的高度去考量熟人交往。换言之,“熟人经济”从一开始就是相互利用、动机不纯,这从根本上决定了很多“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熟人经济”最终也必然成为害人害己的“杀熟”。

  “只要经过,定会留下痕迹”。腐败分子处心积虑地通过隐形变异手段收受贿赂、掩人耳目地搞“熟人经济”,无非是自以为这种腐败的安全系数相对较高。殊不知,如此侥幸心理下的主观臆想,实则一种致命的误判——一些腐败行径看似很隐蔽,但世上终究没有不透风的墙,尤其是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束缚公权谋私的“牢笼”越织越密,威力越来越大,再隐蔽的腐败行径都不过是贪官自欺欺人、掩耳盗铃的小把戏,最终都将党纪国法面前一一现形。

  事实也一再证明,世上从来就没有一种腐败行为是安全的、低风险的,一旦搞了腐败,到头来终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追悔莫及。为官从政只有不动歪念,干净做人,秉公用权,方能避免坠入深渊。

2019年8月28日 星期

第05版:咸宁风纪 上一版3  4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