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阜山集中连片贫困区有这样一所乡村学校:共有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90人,其中留守儿童57人,专任教师15人(其中研究生学历1人,本科学历9人,专科学历4人,中师学历1人)。普通的老师,普通的学校,办学条件不及城区,但这里成绩却是首屈一指的;师资无权选择,却造就了一批批优秀教师;在择校风盛行的当今年月,人们却依旧看中了这所乡村学校,争先恐后地送孩子来此就读,她就是崇阳县铜钟乡中心小学。
从民师道路上一步步跋涉,走上校长岗位的卢正良深谙办好学校的真谛:立德树人,教师为本,教师成长,学生进步,自我加压,率先垂范。38年如一日,他一生都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办一所老百姓家门口的满意学校。他严格要求自己,严格要求老师,严格要求学生。他严把教师的政治关,把教师的爱岗敬业作为头等选项,把教师的专业成长作为首要工作。他选拔教师寒暑假到名校培训,组织教师与同行切磋。学校把党建作为推动学校工作的重要的引擎,设立“党员先锋岗”,一个党员一面旗,科科培养“领头雁”。
为了扣好学生人生的第一粒金纽扣,在他们心田播下真善美的种子,学校以爱国主义教育为载体,以养成教育为抓手,一月一主题,一周一活动,锤炼学生品行,端正学生行为习惯;“三爱”教育落实落小落细,国旗下的讲话别开生面,主题班会引人入胜,礼仪教育从课内到课外,从家里到学校、到社会实行全覆盖。孝道教育抓住重要的时间节点,拓展外延,传承了传统美德,培养了社会公德,弘扬了家庭美德,修炼了个人品德。教师的一言一行立规矩,学生一点一滴见行动。这里师生学雷锋坚持不辍,一本本《好人好事登记簿》是师生学思行的见证,截止2019年6底,全校师生服务社会860人(次)。
学生中关心他人的多了,拾金不昧的多了,团结互助的多了。群众、家长对学校立德传道育人赞许有加。
农村留守孩子多,贫困学生多,如何让这一弱势群体走出困境是乡村学校很难解决的一个棘手问题。为帮贫困学生解难,让他们安心学习,无生活的后顾之忧,在好心人的撮合下,卢正良攀上了湖北省注册会计师妇女委员会这门“高亲”。他不顾父亲病重在床,来不及为他老人家抓药,喂汤,三赴省城洽谈,诚心所至,最终与协会领导达成了帮扶协议,从2014至今,每年的十二月二十四日该协会的爱心人士,从武汉远道而来,给贫困生送来了现金、学习用品和衣服等。他们把爱心捐款22.1万元亲自送到家长手中,不接受媒体采访,不接受饭食招待,不接受家长回访。另外他们还给贫困生送衣服3000多件,图书800多本。不仅如此,卢正良和老师们还带头捐赠,与贫困生结对,一次次刻骨铭心的帮扶,成了逆境学子一生中奋发的动力和走向成功的起点。奉献爱心,传递爱心,学校41位贫困学生以优异成绩如愿进入初中学习。
为了让山里娃享受同样的优质教育,该校努力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努力打造信息化学校,与现代化教学接轨,与名师对话。国家教育部在青岛组织的教育信息化展览活动中,该校信息化课堂教学录像在湖北展厅连续滚动播放两天,受到了业内专家的一致好评。其次是努力打造书香校园,一月一总结,一月开展一次阅读量的排查与统计,推动阅读常态化,让阅读成为校园永恒的主题和师生永恒的乐趣,让迷人的缕缕书香飘荡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经典的熏陶,学生长见识开眼界,在中国诗词大赛崇阳赛区中,铜钟乡中心小学的学生捧回了一等奖。再次是开展民族乐器巴乌教学,该校在师资缺乏的情况下,派老师去咸宁市实验小学学习,回来与学生一起练习,民族乐器的教学有声有色。这项活动陶冶了学生的艺术情操,饭后课间,校园上空回荡着声声巴乌,传唱着新时代农村教育改革春天的故事,该校巴乌演奏在多处表演,成为观众点赞的亮点。
“铜钟”声声催征程,桃李不言下成蹊。师生的拼搏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在全县连续五年质量监测中,该校六年级学生成绩连续五年位居榜首,该校还获得了“县特色办学先进单位”、“县教学先进单位”、“县信息化教学先进单位”、“县书香校园”、“篮球赛乡镇小学组第一名”等荣誉,杨则旻等老师多人次在省市县各类竞赛中捧回大奖。咸宁市立项课题:《学科教学融合研究》,学校老师共同探讨,集思广益,成功结题。卢正良个人先后也被评为县优秀教师,优秀党员及省农村优秀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