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4日 星期
走遍长岭都是情
——记驻路口镇长青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汪建刚
文/全媒体特约记者 陈迪新 通讯员 刘骄阳 图/闻斌
村貌
了解“两不愁三保障”情况
入户了解精准扶贫政策落实情况
入户进行“大数据”核查
产业验收

  “前面是山,后面是岭,一望无尽绵延的山岭”。这是崇阳县委编办汪建刚来到路口镇长青村的第一感觉。2018年初,接到通知任长青村驻村第一书记的时候,刚从乡镇上调不到半年又要去驻村的他,望着身边的父母妻子,心存愧疚。但他想到组织殷切的希望,想着群众热切的期盼,他觉得自己再苦再难也不能退却,便骑着摩托,带着行囊,立即开始了扶贫攻坚第一书记的驻村生活……

  踏泥而歌 殷情问需问计于民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深情”。掌握好第一手资料、把握准每一户实情,是做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础。汪建刚深深明白这一原则。接到驻村任务后,汪建刚立即马不停蹄地开始走访入户,一户一户问,一家一家访,带着满腔的赤诚与不胜不归的决心开始了脱贫攻坚的工作。 初到长青村时,他每天跟着村支部书记袁帮辉一起进村入户,了解全村人口分布,调研村民生产生活情况,与党员群众面对面沟通、心贴心交流,把各家各户的家里长短全部记在本上、装到心中。

  长青村地处雨山脚下,全村地域面积14平方公里,耕地1516余亩,林地6950余亩,全村辖4个小组22个自然湾,总人口406户1606人。由于交通不便且缺水,绝大部分村民早年已搬迁或租住在天城、白霓、路口等地,当时居住在村以中老年人居多,且不足300人。

  长青村建档立卡锁定贫困户148户568人,分散在县城、白霓和路口集镇及长岭山上。汪建刚坚持“每周一小访、每月一全访”,不辞辛苦,走遍山山水水、村村巷巷,与党员群众座谈,与贫困户交心,把全村贫困户148户568人家庭人员状况、劳动能力、致贫原因、生活状态掌握得清清楚楚,把他们内心需要、享受政策、发展愿望了解得明明白白,为全村全面精准脱贫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他把贫困户当成亲人,带着真情走访,尽心尽责给予最大的帮助。当走访贫困户毛文武时,发现他单身一人,但是他产业致富的意愿很强烈。汪建刚积极引导毛文武在毛家井闲置地发展土鸡养殖,并多次上门访问,鼓足信心,为其提供各项帮助支持。汪建刚还争取单位同事捐款帮助购买了2000斤饲料,年底又到处帮其销售土鸡100多只。

  他把长青村当作自己的家,利用空余时间种几分地的蔬菜,吃住在村,很少回家。驻村工作也得到妻子的理解支持。周未和暑假休息时间,妻子带着儿子和汪建刚一起到村里小住,到农户家里聊家常,不时也帮他们做一些农活。路口镇党委书记丁元华感慨地说:汪建刚同志带着家属驻村帮扶,这种“以村为家”的作风,值得全镇党员干部学习。

  因势利导 逐步补齐脱贫短板

  发展群众的生产生活,基础建设是关键。汪建刚及时借助县扶贫政策和项目资金,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做好“打基础、管长远、惠民生”补短板工作。

  首先解决村民用水难的问题。雨山历年来就缺水,村民用水难一直是个头痛的问题。对纳入补短板项目的蓄水池项目,他顶着烈日,督促工程进度,4个蓄水池建设提前完工。湾子夜话时,汪建刚了解到汪家曹原来修的蓄水池太小,供水严重不足,碰上天干的时候,吃水都不能保障。第二天上午,汪建刚找到镇驻村干部甘明月和村支书袁邦辉商量,制订出新建100立方米蓄水池解决方案。但是因为汪家曹原来有蓄水池,新建蓄水池没有纳入“九有”补短板项目。汪建刚立即把相关情况向单位和县领导反映,争取纳入项目库。三天后,县水利局工作人员去汪家曹实地考察选址,蓄水池开始建设。新建的蓄水池蓄水量达100立方米,彻底解决了该组100多人的饮水问题。

  汪建刚还想办设法丰富乡亲们的文化生活。他积极与县文旅局沟通,与村外经商办企业的老板联络,筹措资金12万元,在一组汪家曹新建一个近1000平方米文化广场,并将汪家曹的当家塘维修加固,村民的生产生活都得到极大的改善。

  为提高村级集本经济收入,他协助村与湖北广福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签订协议,以50万元入股湖北广福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签订投资分红协议,2018年分红5.5万元,彻底解决了村级集体经济“零收入”问题。

  依托资源 引导发展致富产业

  长青村生态环境良好,草场资源丰富,属于高山气候。村民有发展高山油茶种植和高寒黄牛养殖的习惯。汪建刚通过调研,确定油茶种植、黄牛养殖是村民脱贫致富的好途径。

  为此,汪建刚走访贫困户时,一边宣传产业扶贫政策,一边积极引导贫困户大力发展种、养殖业。当走访联系户丁德耀时,了解到其发展养牛、养猪的愿意比较强烈,汪建刚就积极帮其申报小额扶贫贷款。当年6月,丁德耀申请到小额扶贫贷款10万元,养殖母猪6头,子猪50余头,黄牛5头,年底净收益达到6万元。

  汪建刚走访贫困户时,总是耐心引导贫困户发展生产。只要是家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就鼓励他们发展产业,2018年共计有38户通过种、养殖发展产业,共获得产业奖补资金5.6万元。贫困户汪红军油茶种植基地达100亩,贫困户汪炳烈油茶种植基地达160亩,他们栽种起了脱贫致富的“摇钱树”。汪建刚还及时向县精准扶贫指挥部申报两人成为全县“脱贫之星”,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果。

  不仅如此,汪建刚还引导贫困户成立高山黄牛养殖和油茶种植两个专业合作社,既抓好能人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土专家”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又想方设法调动贫困户的积极性,激发其内生动力,引导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高山黄牛养殖和油茶种植,壮大产业发展,夯实增收底盘,切实增加贫困户收入。在他的引导下,一年来全村贫困种养户达到52户,油茶面积达470亩,年出栏黄牛230头。

  热心为民 帮助群众解决难题

  长青村交通不便,绝大部分村民早年便举家外迁到白霓、天城、路口等地,青壮年绝大部分外出,目前在村里居住的多是年龄较大的老年人。

  汪建刚进村入户时,就留心统计在村居住的留守老人、妇女、儿童。为了方便留守老人们与工作队联系,便制作了类似名片的小卡片发给他们,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可以直接给工作队打电话,还经常帮住在村里的老人们购买一些日常生活用品、药品之类的东西。

  去年七月,三组李凤候老伴的姐姐因病去世,两个老人心急如焚,但子女又不在身边,老人利用卡片给汪建刚打电话,看能不能送他们到路口姐姐家去。没有想到汪建刚二心不说就及时开车送两个老人到路口。至今,李凤候二老还时常对自己的子女说碰到了好人。

  村里有几户贫困户有手艺会编竹篮子等竹制品,但成品大多放在家里等人上门购买。贫困户李新付是一名61岁的聋哑人,勤劳能干,会编制竹篮子,但由于聋哑,不便于跟人交流沟通,做好的竹篮子难以卖出去。 汪建刚通过微信朋友圈和单位工作群,尽力帮助李新付等几位老人做竹篮子的销售宣传,同时还请咸宁日报驻崇记者宣传报道,不但解决了他们售卖不便的问题,而且还买出了好价钱。在县城订购的,汪建刚就帮忙送货上门;县城以外的,汪建刚就通过快递邮寄过去。功夫不负有心人,手编竹篮的市场很快就打开了。

  村委会旁边的丁凤午两老口已经84岁高龄了,子女都不在身边,汪建刚对待他们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每次看到他们在地里劳作,总是尽自己的能力帮他们:挖薯、摘玉米、砍柴、耕地、挑粪,这些脏活累活他总是抢着干。烈日炎炎,汪建刚抢着帮他们摘玉米、晒玉米,碰到突然下雨,就帮着抢收玉米。冬日寒夜,汪建刚陪伴他们在火塘烤火聊天。老人生病时,就帮老人家做饭吃,在外人的眼里,好像这两个老人就是汪建刚自己的亲爷爷奶奶一样。

  到了年终腊月,贫困户养了一年的黄牛,想要趁过年的时候卖出去。汪建刚就不顾天寒地冻,到处帮助贫困户销售雨山黄牛肉。该村身患残疾的陈道正,年中又因病做了手术,急需用钱,山里的人没什么销售渠道,只能干着急。汪建刚了解情况后及时跟分管精准扶贫工作的领导作汇报,单位所有干部职工全部也帮忙销售宣传,将陈道正养殖的4条黄牛宰杀后在单位院子内售卖,由于牛肉价格合理品质又好,很快就被抢购一空,解决了陈道正的牛肉销售难题。陈道正心里感激,每次碰到他总是拉到家里坐坐,极力挽留他在家里吃饭。但对于所做的一切,汪建刚都觉得很平常,认为自己做得还不够,总想着如何更好地帮助他们。

  有付出终会有收获。一年的辛苦努力,终于换得长青父老乡亲的喜笑颜开。长青村148户贫困户全部如期摆脱贫困,83户喜迁路口小区新居,村民安全饮水圆满解决,光纤延伸到各家门前,长青村顺利通过脱贫考核验收。

  春去春又来,花谢花又开。今年报驻村工作队名单时,单位负责人征求汪建刚意见,汪建刚二话不说,他愿意继续任驻村第一书记,因为他已经爱上了长青这片土地,他割舍不了这里的父老乡亲,更愿意当好一名服务长青村民的行者。

2019年7月24日 星期

第12版:崇阳周刊-特别报道 上一版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