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春节前夕,崇阳县政府把提琴戏当作地方文化特色扶持,集比赛、培训、免费观赏于一体,由崇阳县文化馆创办首届提琴戏剧节。为彰显地方传统文化,打好提琴戏这张惠民牌,决定从1993年起每两年举办一届提琴戏剧节。
当时,崇阳县城举办提琴戏剧节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听闻有戏可看,附近方圆数十里的群众纷纷赶来县城,一时间,大街小巷议论的话题都是提琴戏,整个县城像过大年一样,热闹非凡。县文化馆的老馆长邓雨露介绍第一届开办情况:1月3-10日,崇阳县首届提琴戏剧节,先后有白霓白露、东堡梅杭、蔡墩畈上等剧团在人民会场演出《灯笼记》《双合莲》《三子争父》等14个剧目,观众5万余人次。开幕式由当时的县文化局局长孙学祥主持,当时的县委书记饶鹏、宣传部长刘大洋分别讲话。闭幕式上县委副书记李明德、宣传部副部长李敏华为优秀剧团、优秀演员颁奖。文化馆金亚敏、黄三义、杨和平、闻斌、曹道遵等干部职工,为组织这场活动,奔走于崇阳县每个乡镇大小剧团。参加剧目要求:自编自演,内容健康,具有时代特色。
作为承办单位——崇阳县文化馆的任务是:1、作好演前辅导。由文化馆和乡镇文化站,选一批有辅导能力的业务骨干到乡村剧团进行辅导。2、作好演出接待。由文化站干部带队先后前来的十二个乡镇剧团,另外邀请乡村一批老艺人参加观摩,在县城招待所交流剧目、剧情,安排好食宿、交通问题。3、设立优秀奖项。在这次活动中,分别设立了“优秀乡剧团”“优秀剧目”和“优秀演员”奖。由于文化馆活动组织安排得当,首届提琴戏剧节演出精彩,观众赞声一片,取得圆满成功。
“崇阳有本双合莲,世代流唱在民间,三保秀英相爱苦,人人唱起泪涟涟。”白霓镇三溪村村民饶国民告诉记者,自从有戏剧节,一个星期的文化大餐,必须带老伴一同来看。喜欢看地方戏,是乡土文化,听得懂也会唱,最喜欢看的是《双合莲》。
天城镇寺前村村民90岁的程广次老人说:“自从有了两年一次的提琴戏剧节,侄女都会接我到县城看戏,一看就是一个星期,喜欢听提琴戏里杀鸡调,喜欢他们唱崇阳话。”
石城镇的陈安平也表示:喜欢看崇阳的提琴戏,喜欢提琴戏的才子佳人故事,也喜欢孝道故事,例如《双合莲》《五女拜寿》这样的精神粮食,只有在戏文里才找得到。
东村锣鼓响,西村唢呐吹,提琴戏就是在农村盛在农村长,是老百姓自己的戏。提琴戏伴奏简单,大鼓、大锣、马锣,胡琴旋律。民间闲时唱戏,忙时也唱戏,庄户人家婚丧嫁娶贺寿诞子,都得请唱提琴戏。提琴是山里人用梨木蛇皮制成杆短筒长的土琴,别在腰间,因为站着也能拉,所以叫提琴。
崇阳层峦叠嶂,洞天福地,其方言称“古唐之音”。这里的人们,集山水之灵气,合群众之智慧,崇尚自娱自乐,将民间流传的故事融入山里农家歌调,一代一代口口相传,以至于每个村民都会津津乐道唱上几句,整个崇阳就是“戏窝子”。白天还是田里劳作两腿泥的农民,到晚上,一妆一扮,一描一抹,简单舞台一搭起,人前一亮相,有板有眼唱起来,左邻右舍搬把小凳坐在台下,看得如痴如醉。崇阳也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民间艺术之乡。
据查,清朝年间,湖南省岳阳花鼓戏艺人到崇阳演出,戏班子垮了,艺人流落乡间,以教戏为生。这是崇阳地方戏剧的由来。自建国初期,崇阳县已拥有民间提琴戏剧团100多个,村民们花上几百元钱,请一台戏,唱得满堂红。
当然,地方戏曲文化的诞生和生长,必须扎根于本土民间丰厚的土壤,要想它发展得枝繁叶茂,它的传承、发扬光大与当地政府的重视培养分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