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4日 星期
舍不去的青砖黛瓦
丁纬(赤壁)

  故乡的羊楼洞、新店古镇,是原始的茶马古道,也是迄今保存完好的古村落。层叠的青砖黛瓦,悠长的石板古街,独轮车下深深的辙印,留下风雨中的沧桑,夕阳下的叹息,延伸着中华民族的古文明。

  1979年,家中兄长就抛出自己的想法:告别老屋,独立建一幢砖混结构瓦房。父亲视力明显下降,只能为三兄打下手。

  整整一个秋日,三兄赤着臂膀,一锨一锄将黄土清理捣细,均匀定量地加入清水。牵上一头牛不停地揉捻,达到了足够的粘性,才将粘土筑进木制的专用砖框内。乡间称作“板砖”,就是高高地举起粘土,用力甩进砖框,印出来的砖坯才能够棱角分明。

  “板砖”是一种十分消耗体力的活儿,制作瓦坯的体力消耗就相对小些。瓦框外壁贴一层薄布,粘土贴在薄布上,通过摇动手柄,泥土在一根刮片的作用下,均匀地贴紧薄布。瓦框和瓦坯整体搬到平地上,从内层收缩瓦框,揭下薄布,用一根细丝线将四片瓦分切,曝晒两个钟头就成形了。

  制砖烧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建房也只能选择农闲的冬日。待到房子建起来,家人都累得失去了人形。

  四十年一霎时,四十年翻天覆地。青砖黛瓦建筑正在悄然引退,正面撞击的是钢筋水泥架构。红泥瓦、琉璃瓦、彩钢瓦、树脂瓦和石棉瓦纷纷粉墨登场,在建筑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

  四十年的风吹雨蚀,家兄的房屋需要大幅度维护翻修,需要补充大量木方檩条、椽子和黛瓦。而黛瓦暗淡无光,不再攀缘新的屋宇。

  家兄无法保留青砖黛瓦原貌,却庆幸拥有自己心爱的土地 。在家里闷了好几天,决定进城购来两车红泥瓦(洋瓦)。家兄孤独地守住这四十年前的心血,不让房屋坍塌,用脊背扛起了屋宇。

  扛不起的屋宇漏似米筛,每次遭遇暴雨就用脸盆、木桶接漏。每年暴雨天就成了鱼网。父亲不堪其扰,在家兄建新房时拆除厢房正好拣了一些配料。几间闲置的祖屋这次也赶上一起翻新屋顶。

  家兄换掉所有炸裂和变形的檩条,掀掉屋顶的遗存文明——椽子和黛瓦,分别换成木条和红泥瓦。虽然有些不舍和失落,但是从方便和节省出发,家兄仍选择了一次性更新。

  老屋安详坐落在烟云那边的故乡。青砖黛瓦,构成村落的基本美,展开日常生活的诗意,隐藏着乡村的来世今生,成为乡土文明的重要标识。它赋予了我最初的人生经验,乡土知识,它意味着亲人,生活,岁月,往事……对我来说,它就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老屋闪烁独有的风韵和气象,在风吹雨打中弥久不衰。每一幢老屋背后,都有着无数的故事。如今,它默然不语,注视着村庄的变迁。随着城镇化进程推进,同时人们追求新的建筑样式及新材料,青砖黛瓦日渐稀少。然而,在我内心深处,仍是不舍老屋瓦顶罅隙斜射进的一缕缕霞光。

2019年7月24日 星期

第07版: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老家咸宁》征文选登 上一版3  4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