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治,百姓安,则国家稳。构建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新体系,让乡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是走好乡村振兴道路的方向和目标——
走向乡村善治的政策支撑
○马建英

  核心提要:近日,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着眼于乡村治理现状和问题,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对症下药,对新时期推进乡村治理做了全面部署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是推进乡村治理工作的重要政策支撑和行动指南。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治理对象、治理环境已发生大转型,乡村治理面临着复杂的现实局面,亟待改进创新乡村治理体系。《意见》坚持问题导向,与时俱进地提出了新时代乡村治理的总要求,围绕乡村治理定思路、划任务、提要求,突出规划先行、分类指导、强化保障、协同推进,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乡村治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和基础工程,实现乡村“治理有效”,既要谋划好乡村治理的顶层设计,又要强化末端治理。《意见》从顶层设计提出乡村治理总体要求以及时间表和路线图,要求到2020年现代乡村治理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其中提出在坚持和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基础上,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较之过去,首次在体制建设中增加了科技支撑的内容,适应了提升新时代乡村治理智能化、精细化、专业化水平的要求。首次提出要开展乡村治理示范镇创建活动,以发挥示范的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在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具体举措方面,针对末端治理的短板,充实了乡村治理内容,提出了协同推进机制,真正破解了乡村治理的难题。

  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要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在农村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解决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弱化、虚化、边缘化的问题,就要抓实建强基层党组织,完善村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的体制机制。建立以基层党组织为领导,村民自治组织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其他经济社会组织为补充的村级组织体系。通过落实县乡党委抓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乡村治理的主体责任,实施村党组织带头人整体优化提升行动,不断优化组织设置,规范村级组织工作事务,发挥党员在乡村治理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强化服务功能,提升乡镇和村为民服务能力。

  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要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将自治、法治和德治的原则、技术有机嵌入到乡村治理实践中,是最终达到乡村善治的路径选择。以自治增活力。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不断增强村民自组织能力。通过丰富村民议事协商形式,实施村级事务阳光工程,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协商格局,加强村规民约、乡规民约建设并指导规范农村各类社会组织章程,实现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以法治强保障。创新乡村法治实践,以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实施“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为抓手,切实培育一批符合时代要求的农村“法治带头人”。深入开展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加大基层小微权力腐败惩治力度,不断加强农村法律服务供给,由此推进乡村的法治建设。以德治扬正气。发挥道德模范引领作用,实施村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道德新风。实施乡风文明培育行动,传承传播优良家风家训,弘扬崇德向善的传统美德,解决困扰农村群众的婚丧大操大办、高额彩礼、厚葬薄扬等陋习。

  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农民夜校,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农村、入农家,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使之转化为村民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引导农民听党话跟党走。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润人、加强农村文化引领,加强基层文化产品供给、文化阵地建设、文化活动开展和文化人才培养,培育乡村特色文化产业,让农民共享城乡优质文化资源,提升村民的精神小康水平。

  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要加强平安乡村建设。通过整合“人防、物防、技防”资源,不断推进农村社会治安立体化防控体系建设,创新现代农村警务机制。通过加强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加强农民拒毒防毒宣传教育,加大农村非法宗教活动,以破除侵害农民利益的各类违法行为。健全乡村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本报综合)